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语文试题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分析】这篇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层级为理解(B)和分析综合(C)能力,分别考查理解词句、分析论证思路和方法、筛选整合文字信息能力。要提高答题正确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要从正文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分析比较文中的信息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判断能否从文中的信息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答案解析】1. A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找出选项与正文对应的文句(段),然后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一般先比较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是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是否一致,其次比较分句主干是否一致,最后重点比较修饰和附加性成分中词语的改变、增减是否使句意发生变化。

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并表述为因果关系,是典型的“强加因果”;

C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文句“‘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而选项表述为“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是“曲解文意”;而且最后一段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文句也可作为判断错误的依据;

从原文最后一段可以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因此D项表述也是“曲解文意”。

2. D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一般而言,做这类题要注意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内容及其关系,判断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详细分析选项表述是否和原文所体现的特征一致。

但本题错项设置,却是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设置,将“已然”当作“可能”,是混淆时态。尽管这样的设置使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关注的重点可能不在语言的准确性,因此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

3. B。此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选项表述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项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设置错项,其对应的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是以偏概全的情况。

整体而言,本次高考论述类文本以“大数据背景下的被遗忘权”为中心展开论述,内容体现时代性,阅读难度适中。第1、3题两题为常规题,都从语言准确性(即符合文意)角度设题,难度不大。但第2题错项设置仍然从语言准确性角度设题,尽管难度有所降低,但与平时练习的侧重点并不重合,因此准确率会受到影响。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孩子们,加油!

与你们的青春有关

是我们的荣幸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13G02A2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