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勿上纲上线。
企业专利工作的根基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答案。
比如:领导层的支持,专利法律制度的保护机制,对市场竞争的敏感程度,对专利纠纷的恐惧,等等。
老白是一个企业 IPR。
我认为,企业专利工作的根基有三种:
▌第一是制度;
▌第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三则是企业对技术底层的支持。
AI 正在影响第三种根基。
这两天,我在看公司研发人员老陈给的一份专利技术交底书。
经过三年的培养,老陈已经能够写出一份比较完善的专利技术交底书了。
各个板块的内容,都写了,图也画了,方法步骤也描述清楚了,甚至连技术词的定义也单独进行说明了。
老白倍感欣慰。
但很快,老白发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这份技术交底书,可能是用 AI 写的。
为什么恐怖?
因为方案很详细,很有逻辑。
但是,方案的创新程度,真的不是很高。
所以,我找到了研发,问他是怎么操作的。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还不是跟你学的!
原来,老陈用 DeepSeek 对方案进行了优化,所以给了我一份有模有样的专利技术交底书。
我果然是高兴得太早了!
AI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AI 人人都能用,能用到老陈这种程度的,却也是不多。
老陈的这种用法,有两个弊端:
第一,AI 用算法优化,实现了专利技术交底书的“逻辑自洽”和“内容完整”两大指标。
但是作为企业 IPR 最为关注的内容:技术创新体现在哪里,则可能很难发现。
这是因为研发人员是通过 AI 来“完成任务”。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老陈可能过度依赖 AI 生成技术交底书时,没有深入钻研技术细节,挖掘技术的独特创新点。
第二,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存在,导致老陈提供的专利技术交底书存在很多与技术创新无关的、冗余的信息,导致企业 IPR 会更加难以理解方案。
虽然经过 AI 优化、信息更多的专利技术交底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专利挖掘思维。
但是,这也意味着将进一步导致企业 IPR 浪费时间在方案解读梳理上。
垃圾的信息可能越来越多。
这将更加考验企业 IPR 的基本功:从大数据中筛选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继续依赖大数据了,因为AI在这时并不能代替人工。
对了,审查员应该也会比较头疼。
可以预见,有一部分审查员将会躺平:你用 AI 写,我用 AI 发审查意见。
最后,摸着良心干活的人直接原地爆炸---看不过来,只能加班搞了。
这个行业的内卷,还有下探空间。
感谢您的随手 、分享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