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 技 制 高 点
你知道吗?人类穷尽一生学到的知识,可能还不如你口袋里的一块U盘装得多,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最近来自Cell旗下神经科学顶刊Neuron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用一套“简单到离谱”的计算方式,把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扒了个底朝天,假设一个人从出生起每天24小时不间断学习、过目不忘地活到100岁,最终大脑里能储存的知识总量只有4GB左右。这个数字甚至装不满一部高清电影,却要耗掉我们一辈子的时间。
这期瓴麟科技带你了解一下人类大脑真的只有4GB吗?
Neuralink
在此之前我们要知道4GB是怎么算出来的?研究团队的计算方法也很直白,他们选了打字、说话、电竞甚至拧魔方等日常活动,测量人类处理信息的“比特率”。把这些场景的数据摊开一看,人类大脑的平均处理速度始终卡在每秒10比特这条线上。
如果来跟大模型做个对比就是,大模型的每个参数就能存储 2bit 知识,一个 70 亿参数的模型就能存储 140 亿 bit 的知识。而人类大脑堪堪只有4gb,这么一看少得可怜。论文中还预言,随着算力提升,AI在具体任务上碾压人类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为什么人类信息处理速度如此之慢?按照论文分析,原因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处理信息时采用的是串行方式,对信息传输速率有所限制。这里就要提到并行处理和串行处理之间的区别。所谓并行处理,显然指多个任务同时进行。以我们看东西为例,视网膜每秒会产生 100 万个输出信号,每一个信号都是视网膜神经元对视觉图像局部计算的结果,由此同时处理大量视觉信息。
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他们观察到了一种“心理不应期”效应,即同时面对多个任务,中枢神经系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任务上。当然,他们也进一步探究了出现“串行”背后的原因,结论是这与演化过程早期的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展开来说,那些最早拥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核心利用大脑来检测气味分子的浓度梯度,以此判断运动方向进行捕食和避开敌人。长此以往,这种特定功能需求使得大脑逐渐形成了“一次处理一个任务”的认知架构。
除此之外,还有理论认为存在“注意瓶颈”等限制了信息处理。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就像一个瓶颈,限制了能够进入认知加工阶段的信息数量和速度,不过其具体运作机制目前人类尚未完全理解。
总之,按照论文的观点,10bits / s 这样的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人类生存需求,之所以还存在庞大的神经元网络,原因可能是我们需要频繁切换任务,并整合不同神经回路之间的信息。
最有趣的是这项研究还顺手调侃了一下科技狂人马斯克的Neuralink。按照论文的计算,就算给大脑插上Neuralink的电极,信息传输速率也突破不了每秒10比特的天花板,这和打电话的效率差不多。毕竟人类语言本就是为匹配大脑处理速度演化而来的,与其折腾脑机接口,不如直接对着手机说话更实在。
这项研究也在学界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它撕开了脑科学的“皇帝新衣”,用最朴素的计量方式揭示认知本质;反对者则质疑计算太过粗暴,把单词拆解成字母计算比特。但无论如何,每秒10比特这个数字已通过同行评审的考验。未来,或许我们会和AI合作:让机器处理“海量数据”,而人类专注“创造价值”。毕竟,人类从不会被“内存不足”打败:我们总能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
瓴麟科技
,赞32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