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负载均衡:将流量分配到多个服务器,保证可靠性和可用性。
2. 缓存:将常用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加快访问速度。
3. 数据库分片:分割数据库,处理大规模数据增长。
4. 复制:在多个副本间复制数据,提高可用性和容错能力。
5. CAP 理论: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之间的权衡。
6. 一致性哈希:在动态服务器环境中均匀分配负载。
7. 消息队列:使用异步事件驱动架构解耦服务。
8. 速率限制:控制请求频率,防止系统过载。
9. API 网关:路由 API 请求的中心入口点。
10. 微服务: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松耦合的服务。
11. 服务发现:在分布式系统中动态定位服务。
12. CDN:从边缘服务器分发内容,提高速度。
13. 数据库索引:通过索引重要字段来加速查询。
14. 数据分区:在节点间划分数据,提高可扩展性和性能。
15. 最终一致性:保证分布式数据库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一致。
16. WebSockets:实现双向通信,用于实时更新。
17. 可扩展性:通过升级或增加机器来提高容量。
18. 容错能力:确保系统在硬件/软件故障期间的可用性。
19. 监控:跟踪指标和日志,了解系统健康状况。
20. 身份验证 & 授权:安全地控制用户访问并验证身份。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麻烦点个赞!
图片来自 ByteByt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