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闲说科学与世界史(17)天文学的历程(中)之四

四、阿拉伯世界后期的天文学(1258年巴格达毁灭前)

1258年蒙古人西征毁灭了巴格达后,伊尔汗国创始人旭烈兀让阿拉伯大臣兼学者纳西尔丁·图西建立了马拉盖天文台,这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阿拉伯世界的天文知识。

图西在马拉盖天文台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观测和计算,编成《伊尔汗历》。他最先提出了所谓银河其实是许多恒星的集合;他反对托勒密关于地球是静止的观点,也不接受“本轮-均轮”模型理论。

半个多世纪后,马拉盖天文台被废弃。继起的帖木儿帝国接替了伊尔汗国的位置。帖木儿的孙子乌鲁伯格(公元1394年-1449年)本人就是个天文爱好者,年轻时曾参观过马拉盖天文台。所以积极支持建设新的天文台。

1428年,乌鲁伯格天文台在撒马尔罕建成。这座天文台拥有半径达到四十米的巨型壁象限,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天文装置。

利用天文台的观测成果,乌鲁伯格在1447年编写了包括近千颗恒星在内的乌鲁伯格星表,又一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星表。

1449年,乌鲁伯格死于儿子阿卜杜勒·拉提夫发动的政变中——巧合的是沉溺占星术的乌鲁伯格很早就预言自己会死于儿子之手,天文台失去最大的支持者日益荒废。

天文台的团队成员或死或散,残存人员逃亡奥斯曼帝国。1453年,奥斯曼大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乌鲁伯格天文台最后一任台长也逃到了这里定居。

过了一个多世纪,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三世(公元1546年7月4日-1595年1月15日)决定委托穆斯林天文学家塔奇·丁建设伊斯坦布尔天文台。

1577年,伊斯坦布尔天文台建成,里面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浑天仪、星盘、三角仪、壁象限、方位角象限,以及塔奇·丁自制的机械钟——带有时分秒刻度测定恒星的升起时间,标尺象限——测量日月的视直径,地球仪,六分仪、平行尺。

然而1577年11月1日“血红色”大彗星袭来,持续可见至1578年1月,引发了民间末日恐慌。

偏巧奥斯曼帝国对波斯的战争不利,国内瘟疫横行。伊斯兰保守势力趁机以天文台“窥视天堂的秘密”为大不敬理由,坚决反对天文台运行。

于是仅仅三年后的1580年,这座全世界最先进的伊斯坦布尔天文台被拆毁。阿拉伯科学从此一蹶不振。

与之对应的是,位于丹麦汶岛的乌兰尼堡天文台在1580年竣工。它由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公元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资助建造,拥有者名字叫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

以此为标志,欧洲人即将迎来属于欧洲近代科学的时代。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LXOEJU6lNXh2TeSeVqNFO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