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计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Shenzhen Jiwei Automations Ltd.
聊工业制造,总绕不开一个词:“温度冲击”,听起来挺专业,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材料或零部件通过频繁的冷热交替,反复测试,以评估其抗热疲劳性能及耐久性。
别看好像非常简单,但实际能暴露出不少大问题。
举个简单例子,冬天车玻璃上冻了,有人图省事儿,一盆热水浇上去,玻璃直接炸裂——这就是最典型的温度冲击,专业点讲叫“热应力破裂”。
因为玻璃外层热胀冷缩反应快,玻璃里层反应慢,内外的膨胀度不同步,内部张力大,玻璃较脆,会直接崩裂开。
而在工业制造领域,这个问题就不止是玻璃碎了这么简单。
以航空发动机举例,叶片上有涂层,涂层和基体材料膨胀系数不一样,冷热一变,遇到强风,涂层可能直接掉下来。这类问题非常严重,因为发动机材料裸露,导致飞行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安全风险,使用寿命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芯片行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芯片工作环境很考验可靠性。焊点和封装材料每天要经历几十次温度变化,时间一长就容易出问题——封装胶会开裂,焊点可能断开,严重的整个芯片就废了。特别是汽车电子和5G设备这种地方,芯片工作环境更恶劣,焊点又特别细小。一旦出问题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很可能整台设备直接瘫痪。
这种冷热反复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以大致分几种情况:
● 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表面开裂、脱落,比如复合材料涂层和陶瓷表面,冷热频繁变化,材料界面承受不住应力,就开裂或者脱落。
● 第二种,电子元件的内部损坏,比如焊点裂开、芯片封装剥离、BGA球开裂,这些问题微观上看都是热胀冷缩不均匀导致的。
● 第三种,就是金属疲劳和脆化,这个主要见于航空发动机叶片这些金属零部件,冷热交替多了,微观结构都变脆了,最终直接疲劳开裂。
面对这些问题,行业里有专门的测试,比如国际上的IEC 60068,中国的GB/T 2423,还有美国军用的MIL-STD-883,方法都是把材料或零部件放进冷热冲击箱的设备里,反复冷热交替,直到材料或零部件出问题,看看哪儿最容易裂,然后再去改进。
未来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能靠材料。
现在工业领域在研发新材料,比如更耐热的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柔性封装材料这些东西。材料强了,设备自然性能就强。
总之,温度冲击这个问题虽然看着专业,但道理其实简单粗暴,就是看设备或者材料能不能耐受冷热交替。能适应的材料就保留下来,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了,工业领域以结果为先,冷酷却有效。
如果您有关于工况,仪表设备相关的问题,欢迎评论~
我们专注于物位测量仪表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拥有50+项国家专利,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文字丨黄工
审核丨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