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创新和公益转型(上)

作者 | 梁春晓

转自 | 梁春晓

摘要:影响和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关键因素是人、技术和文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发的这场信息革命,不仅是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一场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范式大转型,工业时代的范式正在瓦解,互联网时代的范式正在涌现。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和新结构是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特征和动力,由此催生出平台化、个性化、生态化、精准化和自由连接体等新的范式,以及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正在从农业时代不自觉的有机性社会、工业时代自觉的机械性社会,向互联网时代自觉的复杂性社会转型。由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几乎同步,三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中国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挑战尤其巨大。社会问题的核心是失衡与割裂,根源是自我中心、理性至上、单一价值、规模经济和马太效应。必须面向社会整体、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的、全面的、广义的系统化社会创新。技术进步与社会问题相遇,常常促成一个时代的社会创新,互联网通过连接、传播、赋能、聚合和协同等提供了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创新的新动力,推动社会创新朝着平台共享、自组织、普惠、精准和跨界融合等五个方向发展。“互联网+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和动力,正在以开放共享的平台催生出连接和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第四部门”。未来十年,公益将呈现“聚变”式爆发,通过互联网及其平台化聚合和催生前所未有的新公益形态。公益不应画地为牢,不宜将公益与政府、企业或市场、商业对立起来,而应该超越政府、企业和公民等主体,提供更高的社会价值。平台化是互联网时代公益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与所有技术一样,如何避免或限制互联网带来的负面价值,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创新必须高度关注并尽快采取行动的重大社会问题。

有文明以来,在90%的年代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极其缓慢,都不大需要思考未来,因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下一代人将要面对的世界与上一代人所经历的世界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但是,当人类处于另外10%的年代,情况则迥然不同,比如200多年前工业革命的年代和当今互联网革命的年代。与工业革命一样,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发的这场信息革命,不仅是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一场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范式大转型,工业时代的范式正在瓦解,互联网时代的范式正在涌现。

这就需要我们对未来有一个全新的思路,不能从今天规划明天,而要从后天规划明天。如果仅仅从今天规划明天,规划的目标、思路和思维方式都会受到今天的资源、人才、模式和流程的重重束缚,很难有所突破。反之,如果围绕新范式展开想象,远见迥异于今天的后天,基于后天规划明天,就可能有所颠覆和创新。此即“后天观”: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从后天到明天较易。

知易行难。在范式大转型的时代,束缚我们远见后天的是一整套工业时代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基本假设,是无处不在的被工业时代格式化的感知和经验,是我们久已固化而不自觉的见识和思想。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常会以自己的见识和思想做成一口井,陷进去,局限自己的眼界,以井蛙之见看待世界,对待别人。井底之蛙不可怕——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井底之蛙,但我们应该做一只自觉的井底之蛙,努力不断地从井底往上跳,突破自己,拓展视野,展开想象,走向未来。

怎么走?指望所有的井底之蛙一齐往上跳并不现实。新生事物大多是边缘革命的产物,往往先有一个新的小的甚至微不足道的增量,然后增量逐渐崛起,推动和催化存量转型或者消解,最终完成整体转型。关键是“立”,而不是“破”。不立不破。立字当头,破也就在其中了。

一、互联网催生新的时代

以较长和较大的时空尺度看,影响和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技术和文化。人即人口素质、增长、规模和结构等,技术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文化即文化的积淀、传承和演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如果说全球化1.0 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 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3.0 的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遍及全球的人们都开始意识到个人所拥有的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力量。与此同时,文化呈现出既差异又趋同、既交流又冲突的空前多元化、多样性和快速演化的特征。在经历了农业时代的前喻文化、工业时代的并喻文化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后喻文化正在显现。

而影响所有这一切的原动力、基础和根本因素是技术,从中期看,则是互联网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1、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特征和动力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时代拥有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和新结构等三大特征和动力。

新基础设施即云网端,亦即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依赖,除了土地、铁路、公路和机场这些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之外,又加上了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这样的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是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产要素即数据。继人们熟知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之外,数据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和关键的生产要素。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必须对数据高度敏感、高度重视、充分运用。

新结构即大规模协作和共享。分工与共享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同时存在,如果说工业时代重在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则重在共享,而且是大规模协作、大规模共享。

淘宝网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其上有云计算,有互联网,有智能终端。消费者在淘宝购物80%以上通过手机完成,也即通过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完成,这意味着人们的购物和消费与以前人们习以为常的在工业时代的商场、超市购物和消费完全不同,这是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基础设施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

在三大动力推动之下,涌现出很多与农业时代或工业时代范式很不一样的新范式。首先是平台化,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向平台化方向演进。其次,出现了很多像“斜杠青年”这样的自由职业者,或“自由连接体”。此外,还有个性化、生态化、精准化等,特别是以新基础设施和数据为基础形成的精准化,比如“精准扶贫”。

2、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进而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50人论坛在《信息社会共识》(2011年9月9日)中指出:

“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存在、交流、共享和传播”(联合国信息社会原则宣言,2003)。

“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

“信息社会是人类需求变化与信息革命发展相耦合的必然结果。工业社会后期,在生产极度扩张的同时,出现了环境破坏、生态恶化、资源紧张、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信息革命适应了这种需求,成为引领变革的世界性潮流。

“三类基本矛盾不可回避:一是经济增长内在冲动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三是传统生产关系不适应信息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体制机制、手段方法、思维惯性与信息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希望,人人成为信息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诚信、负责、合作、共赢成为信息社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守则。……一个“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来临,能够促进智慧中国的崛起,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3、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在互联网时代,从技术、经济到社会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大变革。微经济、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三位一体”的互联网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宏观经济体系正在从工业时代的“三次产业”和横向分工向互联网时代的“三层生态”和纵向共享转型。三次产业即基于横向分工划分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层生态即基于纵向共享划分的基础设施、平台和自由连接体。社会结构正在从农业时代不自觉的有机性社会、工业时代自觉的机械性社会,向互联网时代自觉的复杂性社会转型。

二、社会问题和社会创新

当今世界社会问题数不胜数,有贫富悬殊问题,有权利、资源或机会不平等问题,有阶层固化和上升通道阻塞问题,有环境恶化问题,有数字鸿沟问题,有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问题,有文化单一和多样化消失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中,有的从农业时代存在至今,如残疾人、机会不均和贫富不均;有的主要是工业时代造成的,如环境恶化、文化单一、老龄化、城市病和乡村衰落;有的则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问题,如数字鸿沟和电子污染。

在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几乎同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几乎同时存在,三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多且复杂,挑战尤其巨大。

1、失衡与割裂

在诸多社会问题中,核心是失衡与割裂。

失衡。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领域之间失去平衡,有的发展比较快,有的发展比较慢。在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往前走,商业创新也在往前走,但制度和文化往往跟不上,心理进步的速度则更慢,社会由于这些失衡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焦虑、混乱、矛盾和冲突。失衡的关键是“技术-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制度子系统”的失衡,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三部门的社会失衡。

割裂。社会不同板块、不同阶层之间的割裂愈加突出,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变得愈加尖锐。在农村,农民之间常常会在一个村子里交流,但城市里的小区很难有这样的交流。此外,城乡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沟通都存在严重的割裂问题。

2、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自我中心。人人割裂,天人割裂,单方面追求个体或主体价值最大化。

理性至上。一味追求可控、机械、精准、量化、人为设计或顶层设计,排斥自主、有机、生态、模糊、复杂和进化。

单一价值。一切故事都成了经济故事,都以经济效率衡量、以经济方式运作,排斥其他价值或方式,或者相反。

规模经济。一味追求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并将其遍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忽视范围经济、社群经济和网络效应。

马太效应。资源或能力较多者,往往获取更多的资源或能力;资源或能力较少者,往往只能得到更少的资源或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3、系统化社会创新

因场合不同,“社会创新”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社会活动或社会服务的创新,或指草根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化创新,或指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创新。

这些界定都过于狭窄,我们所说的社会创新应该是面向社会整体、针对社会问题的整体的、全面的、广义的社会创新,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狭义的社会创新,应该涵盖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等各种主体。

社会创新是为社会问题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用创新的方式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社会创新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技术、一个设计、一种行动方法、一个商业模式,甚至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换个角度看,社会创新也可视为社会函数的创新,即各种社会要素和资源在一定环境下的创造性生成、配置、分工和共享,并产生新的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社会创新的意义,不在于社会创新的方案是不是够“新”够“奇”,而是看它与过去的方案相比是不是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投入去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当今社会处于非线性发展时代,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针对新的时代特点,要有新的社会创新思路和系统创新意识,不能全然理性设计,也不能全然放任自流。对于持续性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必须系统性变革,改变观念、认知、习惯以及政策和立法等,以创新性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要寻求多方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主体,要有意识地共同参与、跨界合作。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直接资助方式,转而围绕社会问题,资助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类社会创新主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9B0Q30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