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提示即数据:用大模型生成测试数据靠谱吗?

测试数据,何时不再“手动打怪”?

01

测试工程师的日常,很大一部分都耗在“造数”这件事上。从接口测试的 JSON 数据,到性能压测的用户样本,再到异常路径测试中的边缘输入,数据构造不仅繁琐,还容易遗漏。尤其在需求快速迭代、测试时间压缩的背景下,“写代码造数据”逐渐成为瓶颈。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的应用拓展,一种新思路逐渐浮出水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提示词,像与人对话一样,直接让模型生成所需测试数据?

LLM不是魔法,但它懂“套路”

02

LLM 本质上是生成文本的强大工具,它擅长理解上下文、模仿结构、组合内容,而这三项能力,恰好与“结构化测试数据”的需求天然契合。

换句话说,只要提示得当,模型可以像一个熟练的开发者一样,为你自动构建符合规则的数据结构。这对测试人员来说,无疑是生产效率的一次跃升。

但 LLM 并不是“心灵感应”,想要让它稳定、精准地产出数据,我们必须通过清晰的提示,让模型明确你要什么、格式怎么定义、范围有哪些限制。换句话说: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才是掌握这项能力的关键。

提示写得准,数据才能稳

03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设你需要测试用户注册接口,接口结构大致如下:用户名、邮箱、年龄、是否已验证、兴趣爱好等。传统方式可能是:

“请生成5个用户注册信息,包含用户名、邮箱、年龄、是否验证、兴趣等字段。”

模型确实会输出一些东西,但格式可能不一致,字段可能缺失,类型也可能出错。于是我们尝试使用更结构化的提示,例如:

你是一个 JSON 数据生成器。请生成一个包含 5 个用户对象的 JSON 数组。在输出前请确保对象数量为 5。字段规范如下,每行格式为:字段名 | 数据类型 | 限定值或范围% username | string | random% email | string | random email% age | integer | 18 to 65% verified | boolean | true or false% interests | array[string] | 'reading', 'sports', 'music'

通过这样的提示,我们明确告诉模型每个字段应是什么类型、有什么取值范围、应该返回几个对象,以及返回的整体格式。这种方式不仅大大提升了生成结果的可控性,也降低了“幻觉”风险。

一些“聪明”的细节

04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LLM 对这种结构清晰的提示响应相当出色。字段类型、布尔值、枚举范围都能准确满足要求。但仍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小问题:

email 字段往往是通用格式

模型会倾向生成以 example.com 结尾的地址,需要额外过滤或替换为测试专用邮箱。

字段间缺乏语义关联

比如 age = 60 时兴趣仍是“滑板”,虽然技术上没问题,但业务上显得不合逻辑。这种情况需要在提示中增加“字段之间的逻辑关联”。

兴趣列表可能重复或超出枚举值

如果提示不够约束,模型有可能自由发挥,导致输出不一致。

这些问题并非 LLM 的“失误”,而是因为我们没给它“足够规则”。LLM 并不理解数据的业务语义,它只是根据语言模式生成内容,清晰、完整、结构化的提示就是“打地基”的关键。

测试人员的新技能点?

05

借助提示驱动的测试数据生成,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更逐渐改变了测试人员的角色。

从“手动造数的人”,变成“规则设计者”;从“字段填空者”,变成“提示驱动者”。

这背后,其实是测试能力结构的微妙变化。提示工程不再是自然语言的偶然技巧,而是一种需要训练与积累的“准编程能力”。它要求测试人员具备:

结构化表达能力

逻辑推演能力

精简信息传达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恰好是未来智能化测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并非所有数据都适合模型生成

06

虽然 LLM 在数据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但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使用它。比如:

业务逻辑复杂的数据结构

如订单依赖库存状态、权限依赖用户角色等,模型无法自动理解这些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

严格脱敏或真实历史数据场景

模型生成的内容不可用于生产或分析场景,仅适合测试目的。

需要可追溯、版本一致性的数据集

模型输出结果具有随机性,不适合用于每次一致的回归测试。

因此,最合适的使用场景应是:中等复杂度、结构清晰、快速试错、非生产环境的测试数据构建

测试新范式,提示是入口

07

测试数据生成一直是自动化测试流程中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容易被低估的环节。大语言模型的到来,为这块短板提供了一种“自然语言编程”的解法。

写提示,生成数据,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种新的测试范式的起点。它既降低了工具门槛,也提高了表达自由度,更关键的是让测试人员真正掌控了数据生成的逻辑。

那么,下次造测试数据之前,不妨先写一个提示试试。

你会发现,数据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对话”出来的。

看过就

点赞分享

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tnan0HDL4yNgmkLarY8qS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