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乘坐大韩航空的体验以及对国内航司这几年的服务“退化”和高端市场流失有了一点点思考,第一次体验大韩航空,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稿子引发了一些朋友的讨论,也有一些朋友劝我,
平和一点的说:“你操那个心干嘛?”
直接一点的就问:“你看人家理你吗?”
是啊,跟我也没啥关系,反正服务好不好的,有人坐就行,
行业好不好的,我也不靠这个行业吃饭,
只是,人,有些时候难免犯贱,
比如,今天,又想多管闲事地唠叨几句。
起因是有朋友给我看了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脏东西”,愤愤地说:这些所谓“博主”、“网红”上了飞机,一通博眼球、赚流量地操作,给一线服务人员增加了多少额外的工作量,甚至心理负担!
关于这些以探店方式来“体验”航空服务所谓博主的操作,我们之前做过专门讨论航空评测异化为毫无门槛的“探店式”挑刺,打了谁的脸?!。
我自认为对于社交媒体平台有些许认识,也明白在这些平台上,民航、空姐、飞行员乃至飞机、机场蕴含着多么大的流量密码。
在这些平台上,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只是,站在民航业的角度,
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流量以及吸引流量的方式,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网红、博主能够在客舱里横行霸道、挑三拣四、提要求耍态度,把飞机客舱当作街头小店,像要免费餐一样要求免费升舱?
归根结底,还是公司层面对舆论的回避,对于流量的妥协!
部分公司,或者说绝大部分公司,害怕被博主“曝光”,害怕一些莫须有的问题引发网络舆情,这种压力传导到一线员工身上,就是对无理要求的无底线纵容,
不然的话,轻则引发对个人的投诉,重则引发对企业的“网暴”。
古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可现在,三人成虎,变得格外容易。
几年前,国内某公司的舆情冲上热搜高位,原本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夏季的航班在华东某机场,因为天气原因,长时间跑道等待后,
机长判断,可能即使起飞,也需要绕飞,油量或许会不够,
于是在仍不确定起飞时间的情况下,飞机滑回廊桥补油。
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件事就变成了:
“震惊!某某航司,起飞前才发现,竟忘记加油!”
这么一句话,没有一个行业内的人会相信,
但在网络媒体的助推下,这么一个话题就登上了热搜榜,
导致该公司被监管部门问询,从值班领导,到调度、机务、机组,从上到下全部清查,写报告。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样的情况,这些年屡见不鲜。
公司是真的怕了,怕的结果就是,只要旅客举起手机,一线人员就要无限包容,
只要有点粉丝观众的博主上飞机,全机组“如临大敌“,战战兢兢。
好多年前,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这么多网红、博主的时候,面对简单得多的传统媒体,
我们就跟公司说过:少一些舆情洁癖,多一些平等沟通。
不惹事,但也不要怕事。
该澄清澄清,该解释解释,该保护员工的,也要勇敢保护。
对于舆情和网络平台过分紧张的另一面,就是对于流量的主动追逐,甚至把这种与主业不想关的追求当作“创新”。
在硬件配置越来越差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航空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的航班主题活动、机上变装秀、网红机长广播等等,
然后,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导向之下催生出的畸形职场景观:乘务员都在镜头前跳舞,地勤人员都在屏幕里背老人,机务工程师都在手机里教人修飞机,
这些流于表面、屈从于网红打卡文化的活动形式,对于真正的旅客来说,远不如宽一点点的座椅、软一点点的面包、多一点点的托运行李额度,来得实惠!
中国民航市场潜力巨大,按照空中客车的数据预计,2042年中国航空服务市场价值将达到54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8%,需要服务的在役飞机将超过10930架;随之带动的飞行员、技术人员和机组人员的需求增长将超过一倍以上,从2023年的21.2万人增加到2042年的56.1万人;优化升级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6.5%。
但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机队和人员规模的阔大,更需重建起对旅客有切实意义的服务价值观。
流量时代的航空业竞争,终究要回归“人”的尺度:既包括旅客体验的人性化,也涵盖一线员工的职业尊严。
唯有解开数据指标的镣铐,才能让中国民航真正飞越“虚假繁荣”的迷雾,抵达服务品质的云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