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从“知识的搬运工”到“认知的创造者”,我发现了这个『第一性原理』

原创 苏清涛

在过去大半年里,我写“说明文”(行业专业知识)越来越少了,而写文风特别抽象的“议论文”(自己的观点)则越来多了。这实际上是个人定位的一个重大转型——从『信息和知识的搬运工』转型为 『认知的创造者』。

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我的产出效率提升了4-5倍,认知迭代速度则应该是提升了将近10倍。

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合成数据”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对真实数据的依赖度则降低了(占比不到10%)。

这话怎么理解呢?

之前写说明文的时候,我写的并不是自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而是先要花大量时间去跟各种人交流学习,这个过程,就是“采集真实数据”。

相比之下,写文风抽象的“议论文”的时候,我主要依靠演绎推理,这就不需要那么多真实数据了——我先根据少量的真实数据得出一个“假设”,然后再以少量的真实数据为原型在大脑中泛化出很多“虚拟数据”(这就是合成数据)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但上面说的这还只是“次要的”。那“更主要的”是什么呢?

真实数据来自口头交流,往往是碎片化的,有大量的废话,并且还存在主谓宾不对、前后次序不太对、说话的人不严谨存在口误、条理性比较差、说话的人缺乏用户思维因而理解难度大等问题,因而,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将这些真实数据中的废话剔除掉,再将剩下的部分整理成“可读性足够强”的东西。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据筛选”“数据标注”。

只要使用真实数据,就绕不开筛选标注这个环节;并且,数据筛选和标注所消耗的时间,往往比数据采集所消耗的时间多得多。比如,用一个小时采集的数据,可能要花5个小时做筛选和标注。(确实,一个小时的采访记录,通常得花5个小时去整理。)

相比之下,在大脑中泛化出来的合成合成数据就“无需筛选”,也“无需标注”,因为,数据的生成是“按需定制”,我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就合成什么样的数据,那么,合成的数据可用性就极高。

由于花在数据采集及标注上的时间大幅度降低,我的产出效率就大幅度上升。 比如,之前写一篇1万字长文(说明文),从采访到成稿,通常需要10-15天,但现在,同等篇幅的议论文,我顶多只需要2-3天。

(过去一个月,我每天有3-4个小时都花在做饭和带娃上面,但产出量,却是写了超过12万字的议论文——如果是之前写说明文的效率,能写2万字就差不多了。)

此外,由于写文章就是我实现认知迭代的最重要手段,那么,随着产出效率的提升,我的认知迭代速度也大幅度提升了。但为什么文章的产出效率只提升了4-5倍,而认知迭代的速度却提升了将近10倍呢?

因为,在收集真实数据的时候,我很难严格做到“目标导向”(即写文章时需要用到什么,我就收集什么),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别人说了什么,我就收集了什么,这个过程,我“提需求的能力”是被抑制了的。

并且,由于大量的真实数据都不是根据我的需求定制的,而是供给方“喂养”给我的,那我对数据的理解就不够深刻,因而,对如何用好这些数据实际上是“稀里糊涂”+“力不从心”的。

但在生成合成数据的时候,我就完全做到了“目标导向”,这个过程中,我“提需求的能力”就得到了充分训练。

并且,由于所有的合成数据都是严格根据我自己的需求“定制”的,那我对这个数据的理解也更深刻,因而,对如何用好这个数据也就更加“一清二楚”+“驾轻就熟”。

总结出这一点之后,我便将“是否适合大规模使用合成数据”作为评判一个业务“是不是值得做”的最重要标准,也将“是否擅长使用合成数据”作为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的最重要标准。

实际上,“适合大规模使用合成数据”的业务,就是上面的截图中所说的『认知依赖型』业务。

去年下半年,在《仿真意识、仿真能力,决定了普通人跟高手的认知差距》一文中,我第一次提出了这一观点;而今年3月份,在《管理者如何训练出“只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一文中,我花大量篇幅解释如何通过使用合成数据来训练洞察力、以及如何训练出“用好合成数据的能力”。

在总结出这些之后,我继而将对合成数据的重视度、使用合成数据的能力作为评判一个公司“究竟行不行”的“第一性原理”。

与前面提到的“适合大规模使用合成数据的业务,大都是认知依赖型业务”相对应的是,“擅长用好合成数据”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认知牛逼的人。

我们之前发过一篇文章《越往上走,技能越不重要》,从一个侧面强调 越往上走,认知越重要,将其放在本文的语境下,我们自然而然会得出这样一个观点:越往上走,使用合成数据的意识、用好合成数据的能力越重要。

PS:前面提到了“目标导向”,在此推荐三篇跟目标导向相关的文章:

『目标导向』的人,与『能力导向』的人,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纯技术型老板的“求稳”与“善变”

正向开发最大的价值,并不是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END

国内AI产业最大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公司管理。

受文理分科过早的影响,多数纯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及职业经理人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短板——人文素养和商业思维都很弱,甚至沟通能力严重欠缺。

这个公众号的定位是:帮AI产业的管理者们提升管理能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Pmv1Z1G1m612HrR2Wij3xj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