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外一网友拍到的罕见一幕,乍一看还以为就是一枯树杈,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鸟。可再仔细看看,竟然发现不止一只鸟!有的网友说有3只,有的网友说看到了4只,还有网友说看到了6只。但不管是多少只,都足以说明它们的拟态水平太高了。
林鸱是天生的“树桩伪装大师”,它们的羽毛呈深灰、棕褐、米白色交织,演化出树皮般的斑驳纹理,能模拟树干的苔藓、裂纹与阴影。它们的身体呈垂直压缩的楔形,站立时收紧翅膀,嘴巴朝上,眼睛眯成一条线,从侧面看完全就像一截断裂的枯枝。它们甚至会根据栖息树枝的粗细调整姿态,如果是站在细枝上,就会缩成更小的“树杈结节”。
林鸱白天能将代谢率降到极低,可以保持长时间纹丝不动,即便被触碰也能忍住不动,以此来进一步混淆捕食者的视觉判断。林鸱的翅膀短圆,飞行能力较弱,这种静态伪装要比飞行逃避天敌更节省能量。它们以甲虫、蛾子等大型昆虫为食,夜间的捕食效率反而更高,白天则无需频繁移动,这与大多数鸟类的昼间活动形成时间分隔,减少竞争的同时也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
不过林鸱通常被认为是独居或成对活动的鸟类,多只聚集的场景较为少见。但多只林鸱并排站立时,个体轮廓被打破,形成连续的“枯树枝阵列”,捕食者难以分辨具体数量和生物特征。这种“群体拟态”应对高频天敌更有效,当一只林鸱被发现时,其他个体仍有机会逃脱,这样就可以通过“稀释风险”来提高存活率。
多只林鸱的 “合影” 看似巧合,实则是千万年进化雕琢的生存智慧 ,这种 “不动声色” 的生存策略,诠释了自然界中,最强大的生存力量往往藏在最谦卑的伪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