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懒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之中,它们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动物,有多懒呢?这样说吧,曾经有人观察到一只树懒被美洲狮咬住了后腿,但它却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头都没有回。
试想一下,被咬住了都懒得反抗,你还能指望树懒在其他方面会有多勤快吗?实际上,树懒平常基本上都是处于能不动就不动的状态,即使它们偶尔行动起来,其速度也慢得令人发指。
相关数据表明,树懒的行动速度通常在每秒钟0.05至0.2米之间,毫不夸张地讲,乌龟的速度都比它们快。
要知道树懒的体型并不大,它们的体重通常只有4至7千克,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种体型再配上如此缓慢的行动速度,就使得它们很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猎物。既然如此,那树懒为什么没有灭绝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它们“住得高”。树懒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树冠层,相对于危机四伏的地面环境,高高的树冠明显更加安全。
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保障树懒的生存,毕竟很多捕食者也是可以上树的,不过树懒还有一种本事,那就是“藏得好”。
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一只树懒,那么你就会发现它的毛发通常带有一种淡淡的绿色,这并不是它们天生的毛色,而是因为它们的毛发上长满了藻类。
为什么树懒的毛发上会长藻类呢?答案就是,它们的毛发上面有许多微小的沟壑和裂缝,能够储存一定的水,从而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树懒自身的毛色本身就与热带雨林的背景比较相似,再加这层藻类的帮助,就使得它们能更好地隐藏在树上,而这层藻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树懒的体味,在一定程度又增加了捕食者的搜索难度。
正如前文所言,树懒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动物,而它们极为迟缓的行动,正好就可以把“藏得好”这种本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正所谓“只要我动作足够慢,你就发现不了我”,在大多数情况下,就算有捕食者在附近,也很难发现树懒的踪迹。
树懒的食物以树叶为主,它们的新陈代谢很慢,所需要食物量就不多,一般来讲,一棵树的树叶就能够支持它们生存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树懒在树冠层的活动范围也不大,这无疑进一步降低了它们被捕食者发现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树懒有时候还会舔舐自己毛发上的藻类,从中补充一些树叶里缺乏的营养物质,相当于给自己加了个餐。
当然了,隐藏得再好,也难免有被发现的时候,特别是树懒有一个古怪的习性,那就是它们会到地面上去排便,尽管它们的消化很慢,通常一周才会干一次这样的事情,但这样举动仍然会让它们陷入危险之中。
离开了树冠层,就使得树懒被发现的风险大幅提升,实际上,树懒被捕食的情况,大多都是在它们排便的这个时间段发生的。
有意思的是,根据人们的观察,对于那些捕食者而言,在很多时候,就算它们发现了树懒,通常也不会积极地去捕食,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树懒一点都不好吃。
关于树懒的肉有多难吃,当地人的评价是“又臭又腥,比木柴还要干涩”,除此之外,树懒密实的皮毛还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抓咬,捕食者想要伤到树懒也挺费劲。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树懒的肌肉量很低(通常不会超过其体重的25%),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只要捕食过一次树懒,那些捕食者就很难再次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其费那个劲去捕食一只既难吃、肉又少,而且不好啃的树懒,还不如去吃点别的什么。
总而言之,地球上能够一直存活到现在而没有灭绝的动物,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对于懒得出奇的树懒来讲,它们生存之道主要就是“住得高”、“藏得好”,并且“一点都不好吃”,从而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