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教学:中和反应温度的最高点为什么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联系方式:

小红书账号:扬州化学夏宜老师

QQ群号:737917202

为改善阅读体验,已关闭文中广告,请放心“食用”。昨天有网友翻到我N年的文章进行打赏,特别感动。从今天(2025年6月11日)开始,恢复赞赏功能,统一设置为1元。

今天聊一道学生问的题(下图),答案很明确,选C。

学生追问,D选项,温度的最高点为什么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呢?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因为D选项温度最高点对应的时间,和pH=7对应的时间并不完全一样,所以,D不对。

但是,这位学生没有放过这个疑点,提出为什么温度最高点会“前移”呢?

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又是一次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于是,我认真分析了一番。

首先聊一下pH=7的时间点

影响这个读数的主要因素是传感器和滴入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如果靠液体自然扩散的话,读数会有明显延迟,也就是时间点“后移”。而搅拌可以大大缩小这一误差。因此,本实验中,由于在不断搅拌,这个点的时间可以认为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间。

再来分析一下温度

影响温度的升高的因素不仅是放热,也要考虑散热。所以,我们先分析一下放热效果和散热效果的变化情况。

首先考虑放热。这个反应中的主要放热形式是反应放热(次要的是浓酸碱的稀释放热和搅拌时做功放热)。在中和过程中,酸的浓度初期较大,碱液匀速滴入后,反应放热明显,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酸的浓度会逐渐减小,因此,反应放热效果逐渐减弱。

然后考虑散热。当溶液温度高于室温后,散热效果就会明显。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物体的散热速率与该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差成正比,即随着温度升高,散热会越来越强。另外,这个实验在不断搅拌,虽然搅拌过快可能造成做功放热,但是,搅拌加快散热的效果更为明显。所以,综合起来,本实验反应过程中的散热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而且会随着温差扩大逐渐增强。

对比放热和散热效果,反应初期,放热效果>散热效果,温度升高明显。然后,放热效果逐渐减弱,散热效果逐渐增强。当放热效果=散热效果时,温度达到最高,此时,反应并没有结束。之后,温度降低,温差缩小,放热和散热都在减小,以散热为主,反应趋向停止。因此,温度最高的时间点,相对于恰好完全反应的时间点,前移了。

综上所述,本实验中,造成温度最高点前移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散热效果较强。既然如此,只要能减少散热,就可以减少这部分误差,比如,换保温容器做此实验,同时适当降低搅拌速率。

此外,温度最高的点不一定总是前移,也有可能后移。比如,测温点距离滴液位置较远,同时,搅拌过慢,或者不搅拌,造成热传导时差拉大,又或者温度计响应较慢,造成读数延迟等。

所以,中和滴定时,温度最高点并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间,但是,这个误差是可以减少的。如果不考虑散热、热传导时差、温度计响应速度等因素,认为达到温度最高点所需的时间约等于反应恰好完全的时间,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您有异议,欢迎找我探讨。

往期教学类文章和视频

往期教育类文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7GxVajVAdVLNZtnUjE0_w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