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伦理思辨】诺贝尔奖得主为何“忘记”感谢导师?科学界的隐秘文化现象

关键词:学术传承;科学奖项与成果表达逻辑

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奖者总会在短短45秒的感言中高频提及“导师”(mentor)。例如,2023年最佳女主角杨紫琼在台上哽咽致谢:“我的导师教会我如何坚持自我。”相比之下,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讲却显得“冷静”得多。据统计,1901至2023年间,208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仅20人(不足10%)在演讲中明确提到“导师”一词。更讽刺的是,同为科学奖项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尽管设立时间更短(1945年),获奖者在简短的“获奖感言”中提及导师的频率却远超诺贝尔奖。这种反差不禁令人疑惑:为何在科学巅峰的领奖台上,导师的“存在感”如此稀薄?

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学者Stefano Sandrone分析了百年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演讲文本,揭示了以下关键发现:

1. 导师认可的“稀缺性”

时间滞后: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发,但直到1974年才首次有获奖者公开感谢导师(克里斯汀·德·迪夫)。

性别差异:女性获奖者虽仅占6%,但她们提及导师的比例更高(如2015年屠呦呦在演讲中展示与导师的合影)。

关系类型:被提及的导师多为博士或博士后阶段指导者,而非早期学术引路人。

2. 科学界的“隐性规则”

独立性崇拜:研究指出,科学家的突破性成果往往源于脱离导师研究方向后的独立探索。诺贝尔奖强调“原创性”,获奖者可能有意淡化导师影响以凸显个人贡献。

年龄与代际隔阂:诺贝尔奖得主平均年龄为72岁(2023年数据),与导师合作可能已是数十年前,情感联系逐渐淡化。

3. 对比下的反差

拉斯克奖:2014至2023年间,7位获奖者在感言中多次感谢导师(如2016年威廉·凯林两次提及)。

奥斯卡奖:1961至2022年,获奖感言中“导师”一词出现22次,远超诺贝尔奖百年总和。

诺贝尔奖得主对导师的“沉默”,绝非简单的疏忽,而是科学界深层文化逻辑的折射。

1. 科学叙事的“英雄主义”倾向

诺贝尔奖长期塑造“孤独天才”形象,强调个人突破而非合作网络。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常归功于沃森与克里克,却鲜少提及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贡献。这种叙事传统可能让获奖者倾向于淡化导师角色,以符合“颠覆性创新”的期待。

2. 制度设计的“保守性”

诺贝尔奖的提名机制长期由少数权威机构主导,缺乏多样性。若获奖者本身属于传统学术“血统”(如师承诺奖得主),公开感谢导师可能被视为“裙带关系”而非真诚认可。

3. 独立性与传承的悖论

导师制的核心矛盾在于:既要依赖前人积累,又需突破框架。正如研究指出,最成功的科学家往往“在导师的肩上起飞,却飞向截然不同的方向”。这种“断裂式传承”使得公开致谢变得微妙——过度强调导师可能削弱自身成就的独创性。

科学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当诺贝尔奖得主站在领奖台上时,他们不仅是个人智慧的象征,更是一张学术网络的“节点”。承认导师的价值,或许能让科学精神更有人情味,也更接近真相。

参考文献:Sandrone S. doi:10.1080/10872981.2025.2509554

更多阅读:

(点击图片,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辑。或点击“资源”,浏览Hanson公众号所有资源)

编辑:Iris Zhang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9_0l6vaIuVRyBWgGkEkSK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