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其中院士120名、外籍院士30名,屠呦呦入选外籍院士
94周岁的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领域取得的杰出和持续成就,其中院士120名、外籍院士30名,屠呦呦是本次唯一一名新入选的来自中国的外籍院士。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中国启动“523任务”,寻找治疗疟疾的办法,1969年,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医科学院前身)受命加入“523任务”,39岁的研究实习员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任务是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院领导当即表示,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工作全部停顿,但我们不能推辞,要尽最大努力承担工作。后来就指定我为课题组长。”屠呦呦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从1969年2月开始,她收集历代的文献资料、单方,从中挑选要研究的中药,包括青蒿在内,筛选了上百种也没有理想结果。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在《肘后方》“青蒿一握、绞汁服”的启示下,将青蒿用低沸点溶剂提取,得到化学有效成分。
屠呦呦和两名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测试了这种物质,才推广给疟疾患者测试,治疗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经过分离、结晶等制造出来的药物,屠呦呦将其命名为青蒿素。1977年,经原卫生部同意,课题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报告了发现青蒿素的成果。
屠呦呦最先获得的是国际科学界的认可。2007年,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NIH)的两位研究员米勒·路易斯和苏新调查青蒿素研发历史,两人认定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2011年,她获得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诺奖时,屠呦呦已年满84周岁,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在国内也长期没有获得过重要奖项和荣誉头衔(详见财新网报道《“三无科学家”屠呦呦终获诺奖,引发“三大”争议》)。诺奖结果颁布后,“屠呦呦为何不是院士”以及对院士评选标准的质疑随之而来。2017年1月,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第一名女性获奖者和和非院士获奖者,但在此后仍未入选两院院士。
屠呦呦2015年曾表示,自己多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而未能入选,“卫生部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屠呦呦为何始终未能当选院士,业内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523任务”和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项目,参与人员众多,国内对屠呦呦个人是否起到“关键贡献”存在争议;第二,获诺奖之前,屠呦呦的学术地位、业内声誉不算很高,评选院士过程中没有获得学术界特别是当年研究同事的广泛支持;第三,获诺奖后,她已84岁高龄,而中国院士增选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在“院士年满70周岁退休”的规定下,年长者较难入选。
此前,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中,国籍为中国的科学家有袁隆平、卢煜明、施一公、高福、颜宁、曹晓风、康乐等十几人。最近的一次是2024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美国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与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并列被视为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本次增选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达2662人、外籍院士556人。
原文载于《财新网》(http://www.caixin.com/),作者:黄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