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美国航天飞机发射73秒爆炸,我国梦舟飞船将逃逸测试,航天员有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传来了最新消息:梦舟飞船的两次逃逸飞行试验,即将在年内展开,一次是“零高度逃逸”,一次是“最大动压逃逸”。

消息一出,业内立刻炸开了锅——因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飞行测试,而是中国迈向载人登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险”。

航天历史上,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事故,从苏联联盟一号的悲剧,到美国挑战者号的爆炸,无一不在警示着一个事实:

航天员安全,不仅取决于技术的高低,更取决于危机来临时,有没有“逃”的可能。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但仅仅73秒后,一场足以改变全球航天历史的灾难发生了。

发射升空后不久,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密封圈因低温失效,导致高温气体外泄,引发燃料箱爆炸,挑战者号在万众注目下瞬间解体,七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的航天飞机由于采用的是“飞机化”设计,本身就没有配备逃逸塔或高空紧急逃生系统。它的结构过于庞大,设计时便已将“全船逃逸”视为低概率事件。

NASA曾希望通过技术冗余和高可靠性规避事故风险,却低估了恶劣天气、材料老化等变量。

正因如此,从挑战者之后,全球航天系统对逃逸系统的重视程度陡然上升。

苏联的联盟号、美国的新一代猎户座飞船、中国的神舟与梦舟飞船,均在设计之初就优先考虑“万一”的问题。

哪怕一切顺利也从不取消逃逸程序,每一次演练、每一次测试,都是为了不让挑战者号的悲剧重演。

载人飞船的逃逸系统,是整个飞行任务中最“兜底”的能力,它的可靠性能决定在最危险的时刻,能不能“救命”。

在发射过程中,一旦出现推进器故障、结构异常、火箭爆炸等极端情况,逃逸系统就必须以最短时间、最精准的轨道,把舱内航天员从死亡边缘“拉出来”。

中国这次要验证的,是两种极限条件:

一是在火箭刚点火起飞后,还未升高就出现问题的“零高度逃逸”;二是火箭飞行中速度达到最大、空气阻力最强时的“最大动压逃逸”。

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最短反应时间与最大结构冲击——说白了,就是考验整个逃逸系统是否足够敏捷、强韧、可靠。

如果这两项测试完成得顺利,那么中国载人登月中的最大“风险点”,将被技术性锁死,任务整体安全系数将大幅提高。

而这,也直接意味着:中国首次载人登月,时间已经接近“不可逆阶段”。

这也是为何,中国此次正式启动梦舟飞船的逃逸系统飞行验证,被广泛解读为“载人登月时间窗口已经临近”的信号。

根据中国工程院此前发布的进度表,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而眼下,梦舟飞船、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等主要系统都已完成方案冻结并转入样机阶段。

对比来看,美国从阿尔忒弥斯1号成功绕月归来后,全世界都在盯着美国的后续动作——

但无论是2号任务的再次延期,还是3号任务的“不确定性着陆”,背后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延误,而是结构性的混乱与资源协调困难。

比如,SpaceX的星舰至今仍在进行高风险的测试飞行,作为NASA计划中的关键登月工具,它的“不稳定性”已经严重影响整个任务链条。

再加上美国宇航服项目的多次更换外包商、重复设计,连带着月面车系统也进度拖延,一切都显得——不那么稳妥。

甚至有分析称,美国已经在考虑将资源更多转向火星任务,与其在月球被中国“领先”,不如在火星另辟蹊径,维持太空战略的“心理高地”。

并不是说美国对月球没兴趣了,而是因为“重返月球”这件事,正在被中国逐步占据主动权。

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唯有中国正在以稳定的节奏、一环扣一环地推进载人登月计划,悄然接近目标。

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引人遐想的话题,也被悄然点燃:谁,又将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中国人”?

目前,关于航天员登月梯队的名单,中国官方仍保持高度保密。但已有多个迹象表明,候选人范围已进入最终筛选阶段,甚至可能已经“内定”,只是尚未公开。

例如,现役航天员陈冬、叶光富等人,频繁出现在训练任务与公众活动中,不少业内人士猜测,他们极有可能是“种子选手”。

更具看点的是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这两位名字已经与“嫦娥奔月”紧密挂钩。

她们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希望登月的愿望,尤其是王亚平曾说出那句“期待在月球上授课”的热搜语录,让无数网友留言:“等你在月球直播上课!”

目前,中国新一代梦舟飞船在舱体设计中,已充分考虑到多性别适配、长期滞留需求,甚至月球行走装备也在进行系统化开发。

按照惯例,中国航天员乘组的选拔向来是“保密到最后一分钟”。即使是过去的空间站任务,乘组名单往往要等到发射前一两天才正式公布。

因此,对于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人员构成,中国肯定不会提前释放任何官方信号,但不排除我国会开创性的安排女航天员登月!毕竟这一成就连美国也未曾实现。

当然,随着国际合作逐步扩展,中国载人登月任务未来或许也会面向全球邀请航天员,共同参与。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与包括法国、德国、沙特、埃及等多国开展合作,外籍航天员登上中国天宫空间站只是时间问题,预计就在这2年内。

登月任务一旦进入常态化运作,未来让外籍航天员参与其中,也就水到渠成。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航天系统对“深空能力”的信心。

可以说,不同于以往国家航天发展以“展示技术”为主的阶段,中国正将载人登月视作进入月球战略纵深的前奏。

未来,不只是“上去”,还要“留下”。从建立月面科研站,到搭建月球基地,再到月球资源开发,这是一整套“月球常驻”的思路。

而揭幕之前,梦舟飞船的这两次逃逸试验,恰似“开场锣鼓”——节奏对了,整场大戏自然落地有声。

“下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会不会是中国?我们拭目以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oefykJmeRXi4JoGS3ARKvg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