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发新能源似乎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持之以恒的目标,因为自从采取机器生产之后,人力、畜力与巨大的机器相比,其输出的功率实在太弱小,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要开动机器,能源就像是机器的食物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传统的低密度的柴炭发展到石油,再到原子能,直至今天日新月异的风能、水能、太阳能,可谓百花齐放、种类繁多。但是,人们在寻找新的能源途径的时候,似乎犯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走入了歧途。
在过去通过燃烧获取能量的时候,人们认为可燃物内有某种物质用于燃烧,从而推导出能量是某种隐藏于可燃物内的物质,所以发展新能源,就是不断找到某种新的物质来代替可燃物,一种物质烧完了,就寻找另一种来烧,这样的话,能源不足恐惧症就不可避免了。
即使今天的原子能、太阳能、风能,表面上看不是在燃烧某种东西,但本质的原理同烧柴火差不多,原子能是“烧”铀原子、太阳能是把阳光里的“热量”收集然后“烧”出来,风能、水能与太阳能类似。当这些可利用的物质用完后,就没有能源了。
其实,从物理学上来讲,能量并不是用完就没有了,他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态置换成另一种形态,比如从势能转换成动能,从动能置换成热能,从热能转换成势能等等。而从微观物理来说,不论哪种能量都是储存在微观粒子身上,通过微观粒子不同的运动形态来体现。
所以,人类下一步的能源努力方向,应该是寻找如何通过改变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势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形态,而不是一种接一种的寻找可以用来“烧”的能量物质。不掌握能量形态转换技术,一味的“烧”能量物质,最后只会让整个世界充满我们人类无法利用的能量形态,最后死于能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