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NuRoCity,作者NuRoCity
NuRoCity是CyberDaily关于无人驾驶、eVTOL、Robotaxi的栏目。
加入NuRoCity知识星球
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正在从科幻构想迈向商业现实。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旗下子公司 Eve Air Mobility 为代表的先行者,正通过一系列商业合作与战略发布,描绘着一幅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彻底改变城市出行的蓝图。然而,在这幅宏伟蓝图的背后,关于成本、效率和市场定位的现实问题,也引发了业界的深入思考。
Eve的雄心:订单与展望下的UAM未来
近期,Eve Air Mobility 的两大举措吸引了全球目光。首先是与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 Future Flight Global 签署了一份潜在购买多达54架 eVTOL 飞机的意向书,目标直指巴西和美国两大市场。 这份协议不仅扩充了Eve本已可观的意向订单库,更标志着其在美洲市场的战略布局正在深化。 Future Flight Global 的首席执行官卡兰·辛格对此合作充满信心,他特别强调,Eve脱胎于拥有55年飞机设计与认证经验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其技术传承是确保飞机性能、安全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优势。
紧随其后,Eve 在2025年巴黎航展前夕发布了其首份《全球市场展望》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对未来二十年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的预判。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超过20亿——地面交通拥堵问题将愈发严峻,这为UAM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Eve的预测数据极为乐观:
机队规模:到2045年,全球将有约30000架eVTOL投入运营。
客运量:未来二十年,UAM的总客流量预计将达到30亿人次。
市场价值:由此产生的乘客收入将高达2800亿美元。
不难看出,这一系列动作表明,Eve 正试图将自己定位为这场交通革命的领导者,通过切实的商业订单和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其技术和产品背书。
“93美元”引发的深思:UAM究竟为谁服务?
在Eve描绘的宏大愿景中,一个数字显得尤为突出:2800亿美元的收入对应30亿人次的客流,计算得出平均每趟出行的费用约为93美元。对于一项旨在“实现交通民主化”并融入大众交通生态的新技术而言,这个价格点显得有些“荒谬”。 这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UAM究竟是下一代公共交通,还是一种仅供少数人使用的高端消费品?
显然,从目前的成本结构来看,UAM更像是现有直升机服务的电动化、低噪化升级版,而非地铁或公交的空中替代品。以巴西圣保罗为例,Eve宣传其eVTOL能将从容迪亚伊到市区的通勤时间节省60分钟。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通勤者来说,即便票价打一折,每日近20美元的交通开销也难以承受。更何况,这尚未计算乘客往返于起降点(Vertiport)的“第一和最后一英里”成本和时间。
此外,与现有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统相比,eVTOL的经济性优势并不明显。在南非,Eve提出其eVTOL可在19分钟内完成比勒陀利亚到约翰内斯堡的行程,远胜于90分钟的车程。但该线路早已存在高效的“豪登列车”,仅需35分钟,票价却远低于UAM的预期。 同样,在芝加哥,尽管UAM被宣传为可为长途旅客节省时间的机场接驳方案,但其成本和运力仍无法与既有的、价格低廉的轨道交通系统相提并论。
运力瓶颈与运营挑战:规模化之路道阻且长
除了成本问题,运营效率和实际运力也是UAM走向规模化必须跨越的障碍。根据Eve在芝加哥进行的一次模拟演练数据显示,假设平均载客率为65%,每架飞机的地面周转时间约为12分钟。 若加上10至15分钟的单程飞行,意味着每架eVTOL每小时最多只能完成2到3次单程运输。
这意味着,即便在理想的运营条件下,“随叫随到”的空中出租车服务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有限的运力决定了它无法满足高峰时段大规模的通勤需求。回到圣保罗的例子,目前该市运营着超过400架直升机,每日起降约2000架次。即便Eve的eVTOL能完全替代这些直升机,其所能分担的通勤流量对于一个拥有2200万人口的超级都市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是行李容量。eVTOL为了追求气动效率和续航,其机身设计紧凑,行李空间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在机场接驳等场景中,乘客的行李可能仍需依赖地面交通工具运输,这无疑削弱了UAM所标榜的“门到门”高效体验。
竞争格局与市场定位:高端市场的共识
Eve并非UAM赛道上的唯一选手。其竞争对手如Archer Aviation和Joby Aviation同样实力雄厚,并分别获得了美国联合航空、西南航空、达美航空和维珍航空等行业巨头的支持。 有趣的是,这些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机场接驳视为核心早期市场。这进一步印证了一个判断:UAM的初期商业模式将高度集中于对时间敏感、支付意愿高的高端商务和旅游客户,而非普通市民。
摩根大通的分析也指出,尽管UAM市场长期可能达到万亿规模,但其商业服务初期将定位在类似于“Uber Black”的高端小众市场。 真正的规模化普及,可能要等到2030年代中期,并且需要克服监管认证、起降点建设和技术可靠性等多重障碍。
重新审视UAM的角色
综合来看,以Eve Air Mobility为代表的eVTOL企业无疑正在推动一场激动人心的技术革命,有望为未来的城市交通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必须以一种客观、现实的眼光审视其发展路径。
在可预见的未来,UAM并不会成为解决城市拥堵的“灵丹妙药”,也难以替代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它的真正角色,更可能是一种服务于特定场景和特定人群的补充性、高端交通方式。它将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
从93美元的票价到每小时有限的运力,再到有限的行李空间,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我们,从宏伟的蓝图到惠及大众的现实,城市空中交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城市规划者、投资者和公众而言,理性认知其局限性,并准确为其定位,或许比盲目乐观更为重要。
全球eVTOL Robotaxi研报、数据库、交流群
欢迎加入NuRoCity社群
接下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