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已死,神经网络万岁?

01.

站在源端

作为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研究专家,钟义信教授在接受独立媒体人夏东威采访时曾说:

「我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是最顺理成章的。」

这位即将进入耄耋(mào dié)之年的顶级科学家在事业发轫之处,就站上了「人工智能生态链」的源端,即「信息论」。

钟义信主持2005年「全球NGN高峰论坛」

新浪科技 骆磊

1962年,钟义信考取了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通信理论学界泰斗周炯槃教授。

这期间,钟义信系统学习了信息论相关知识,为他后来进一步建立「全信息」理论,开创中国人工智能机制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钟义信发现,人们普遍把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的《通信的数学理论》直接称为「信息论」。

钟义信在采访中提到,他当时就对此表示存疑:

「是不是所有信息的问题,这个理论都能解决?计算机的问题或者是控制理论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那时的钟义信面临着繁重的学业,无暇分心思考。直到1965年,他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才有了更多的时间重拾当初的疑问。

他发现,用香农的理论来研究通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香农并没有解决信息的一切问题。因此,人们将《通信的数学理论》扩大理解为「信息论」,这既不严谨,也不准确。

于是,钟义信给自己定下了信息研究的第一个目标,即从香农的通信理论开始,扩大研究范围,「把它扩大到既能解决通信问题,又能解决计算机和自动控制问题,甚至解决一切跟信息有关的问题」。他将自己的这个目标定名为「广义信息论」。

无奈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比较封闭,钟义信等科学家不可幸免地被卷入那一时期狂热的政治运动中,所以「广义信息伦」进展缓慢。

02.

「北邮三剑客」

就在钟义信还在「广义信息论」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中国的通信工程研究迎来了转机。

作家李鸣生在他的报告文学作品《远征赤道上空》中,详细地描写了这个转机。周恩来研究学者胡长明在他的论集《大智周恩来》中,也印证了李鸣生的说法。

李鸣生在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华。随行的国家安全军官手里拎着的「黑皮箱」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亲自接机

拜伦·舒马克(Byron Schumaker)

在随后的活动中,尼克松向周恩来介绍了「黑皮箱」的作用。这个小小的箱子,就是卫星通信地面站的终端。它能够通过天上的通信卫星实况转播尼克松在中国的点点滴滴,传输给美国的千家万户。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究并制造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但是仍然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尼克松带来的通信卫星的科技消息,给当时的学界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为此,1973年,由供电部牵头,成立了「通信卫星联合调查组」。年仅33岁的钟义信,成为了这个调查组的技术顾问。

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组形成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中国自建通信卫星的可行性。接着,调查组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详述报告内容。

这封信由钟义信草拟,时任邮电部钟夫翔部长的秘书林克平做最后的文字润色,三位参与调查的青年学者黄仲玉、钟义信、林克平三人签字后,送交到了周恩来的手里。

1974年5月19日,周恩来批转了这封名为《关于建设我国卫星通信的建议》的信。他批示说:「请国防科委和国家计委联合研究,先把卫星通信的方针定下来,然后分头实施」,这就是著名的「519指示」。

根据「519指示」,各相关部门联动。终于在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的报告》,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独立研发之路发端的「331工程」正式启动。

东方红二号卫星

1984年,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至此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

中国数字科技馆

而黄仲玉、钟义信及林克平三人,也因为那份给周恩来的信件,被看做是推动了中国通信卫星工程发展的功臣,载入史册。由于三人都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李鸣生将他们称作「北邮三剑客」。

03.

信息科学,Go!

通信工程的问题解决了,但对于信息科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盲点。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大会」召开,钟义信向大会提出了「发展信息科学」的议案。

同时,他非常幸运地遇到了科学界和科学教育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冯秉铨教授。这两个年龄相差整整三十岁的学者,在「信息科学」的意见上一拍即合,当即共同决定开展一个报告会,推动信息科学在规划大会中的立项。

经过钟义信和冯秉铨教授的努力,在这次科学大会上确立的100多项国家重点科学发展规划草案中,信息科学被列在了第83项。

为了更顺利地摸清信息科学的理论渊源,1979年,钟义信以高分的成绩考取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往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深造。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官方网站

在英国的两年间,钟义信亲身感受到了西方信息检索科技发展之快。他可以利用世界各地的研究资料,研究效率因而大大提高。

同时,钟义信对信息的研究目标也更加明确。他不再使用「广义信息论」这个名字,而是改为了「信息科学」。

他说:

「『信息科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目标是要覆盖一切信息领域的问题,它所需要的基础已经远远超出了香农的信息论。」

04.

从信息到智能

1984年,钟义信发表了《全信息理论》,首次提出「全信息」概念,将以前被通信工程忽略了的信息的内容和价值加入研究范畴,形成了信息的形式、内容、价值「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

同时,他还在继续着信息科学学科的建设,并终于在1986年,完稿专著《信息科学原理》。这本专著后来被学界评为「信息科学的开创性著作」,「国际学术界的首创」,「信息论发展到信息科学的标志」,颇负盛名。

至此,钟义信完成了他进入信息学界最初的目标,创建了自己的信息理论体系。然后,他开始转向第二个目标——人工智能。

这时,国际上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钟义信对人工智能界「分而治之」观念的思考。1987年,美国圣地亚哥召开了第一次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神经网络国际会议。会上,有人喊出了「人工智能已死,神经网络万岁」(AI is dead. Long live Neural Network)的口号。

钟义信在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的发展史后,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句口号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学理性的矛盾。他说:

「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应该是互补的。而且互补的基础就应当是我提出的信息科学,它的核心是我自己建立的『全信息理论』。」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钟义信意识到人工智能的研究呈现了「碎片化」的趋势,这在短期看来能够让人工智能出现比较精彩的成果,但是于长期来看,将是不利的。

钟义信用《三国演义》来形容当时人工智能领域「三足鼎立」的状况:

「结构主义的人工神经网络有一点儿像东吴,它起来最早;功能主义的专家系统有一点儿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魏,它拥有『人工智能』这个旗号;行为主义的智能机器人有点儿像西蜀,它成型最晚。」

他继续研究下去。终于在2004年,提出「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机制体系,把「三分天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人工智能研究理论统一了起来。这在国内外都是首创,由此生发的方法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日本漫画宗师手冢冶虫在他的经典作品《铁臂阿童木》里说:

「只有人类独自繁荣的世界总有一天会没落的。」

同理,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上,任何领域都不能独善其身。人工智能不止是珍贵的物化工具,还将是人类智慧最终的凝结。

正如钟义信在2017年财新峰会上提出的:

「人工智能是科学的下一步,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的各个学派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下一步必须要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有突破。」

2017年11月15日 钟义信在第八届财新峰会

财新网

除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钟义信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吸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思想。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上宣读了由钟义信起草的《上海宣言》。此后,他连续三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出席在希腊、巴西、印度召开的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

2008年,钟义信出任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工程组织「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简称:WFEO)「信息与通信委员会」(简称:CIC)主席,并兼任整个联合会的副主席。

2012年,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奖,钟义信以「构建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创新人工智能核心理论」获得该奖项的「成就奖」。

钟义信教授的学术研究之路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最开始的起步只是一个学生对于前辈理论产生的疑问,却能在后来生发出今天人工智能核心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果。钟教授确实是「最顺理成章」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

今晚(7月12日)八点,「明白微播」特邀国际知名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带我们走入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世界。

钟义信老师谈AI

「明白微播」是「明白APP」的独家直播栏目。每周四晚八点,明白团队都会邀请一位名家学者来直播间,聊聊历史、人文、科技···愿您充满智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2A09V7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