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要是在北京街头走一圈,一定会有从澡堂子里捞出来的感觉。
这可不止是北京人的烦恼,而是整个地球“湿度升级”的缩影。
全球各地都在体验“蒸笼现实”。
比如今年6月,意大利、西班牙热浪席卷,地中海几大城市白天体感接近40℃,湿度居高不下。法国巴黎频频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启动多项应急措施,因为城市里无法散湿,像巨型烤炉+桑拿房。美国纽约这两年也频繁发布高温高湿预警。
在不少北京人印象里,咱们这地界儿夏天虽然热但干爽,说难听点,吹吹空调还挺“疗愈”;可这几年,每到七八月份,裸感升级,闷热、潮湿的桑拿天越来越常见。
这一切,最直观的元凶,就是空气中水汽含量陡然加大,也就是我们说的“湿度爆表”。
说全球变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气温高了、冰川融化、北极熊没地儿呆。
其实,变暖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恰恰就是——空气中能“存”更多的水了!
空气里的水分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温度越高,越能“攒”住水汽。
科学家有个很硬核的结论——气温每升高1℃,空气里的饱和水汽量就能增加7%!
所以变暖不仅仅是热,更是“黏”,因为身边的水蒸气已经全“漂浮”在周围了。
这已经成为世界现象。
据NASA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综合报告,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显著增加。
过去属于南方“回南天”,正在北上快递,连伦敦、东京、莫斯科这样的“老干地”,现在都时不时要和暖湿空气死磕。
印度等南亚国家频频因极端高温导致湿度激增,学校停课,公共健康面临挑战。
过去二十年,城市热岛效应更显著。全球人口密集区的夜间湿度和体感温度都显著高于农村和小城镇,都市人活得比乡下“湿乎得多”。
气候变化看起来并都不是遥远的科幻故事。
北京人今夏的“澡堂子体感”,其实就是全球变暖给咱们的“有感提示”。
全球变暖出现在电影里的灾难特效,更是很多学术会议讨论的议题。但是现在,它就藏在纽约、巴黎、孟买、罗马和北京那些行人湿透的T恤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