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系列专家解读(下)

刘邦奇:人工智能构筑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也是出台“2.0行动计划”的重要背景和动因。

“智能化”是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内涵和显著特征。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强力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急需新的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教育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教育变革已成为共识。

构建智能学习环境,为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供有效支撑。“2.0行动计划”提出“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为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推进智能教育应用,构筑“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发展智能教育是“2.0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应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应用与变革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建设。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智能时代急需大批多种层次和类型的智能化创新性人才,通过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大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刘邦奇: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2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6/02/content_500342.htm?div=-1

雷朝滋: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效远超预期,实现了“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可以简要概括为“1238”,即:坚持一个核心理念,坚持两条基本方针,狠抓三大关键举措,创新八类应用模式。

通过教育信息化2.0的实施,要努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并力争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

二是要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较之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更要具有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

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信息时代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从理论到方法都需要加快发展。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努力。

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原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黄荣怀:升级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系统变革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体验、开放、融合、数据、连接、服务、创新、引领、变革、智慧十大特征。每个人既是教育信息化2.0的价值的享受者,又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一、教育信息化2.0契合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彻底变革传统教育,形成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是一种历史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具有较大的潜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学校教育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人工智能将释放教师生产力,成为教师角色转变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高等教育亟待面向新形势新需求,以建设“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为契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二、教育信息化2.0赋能新时代教育系统变革

目前正是从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逐渐转变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期。教育变革主要表现为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但是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亟须探索新型学与教的创新模式。教育变革的基本特征是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边界日趋模糊,走向开放学习和教育系统重构。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力量,将承担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的重任。

三、教育信息化2.0着力提升教育改革的支持服务能力

加速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优化优质数字资源配置,是促进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重要手段。应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全体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为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服务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服务;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选择合适的设备、资源、解决方案等,以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与作用,彰显教育信息化价值。

黄荣怀: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19日 第3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9/content_499424.htm?div=-1

点击查看原文:黄荣怀: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体验、开放、融合、数据、连接、服务、创新、引领、变革、智慧十大特征

朱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落地生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加快推进“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亟待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效率问题。通过机制创新,体系重构,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整合各方力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强化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动力问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是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

第三,坚持应用驱动,着力解决建设问题。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在继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抓好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探索实践,把推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促进融合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第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合力问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尤为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只有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其他团体共同合作的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朱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15日 第8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5/content_499115.htm?div=-1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

教育信息化发展会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典型阶段,中国教育信息化“起步”与“应用”两个阶段,现已基本完成,将进入“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即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阶段跃升的关键节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既有普遍性规律可循,同时又会展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把握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揭示阶段性特征,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向2.0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体来看,教育信息化2.0表现出以下五大显著特征:

1.从专用资源到通用资源:教育资源的拓展。一是资源极大丰富;二是组织方式全面改变;三是资源形态彻底重塑;四是供给方式全面升级。

2.从应用技能到信息素养:师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把自身打造成为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需要的新一代教师——“数字教师”,尽快实现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向信息素养养成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以正确且合法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成为信息化社会合格的“数字公民”。

3.从应用驱动到创新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的关键在于“用”上,那么教育信息化2.0的灵魂则在于“化”上,即实现针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重配、文化重塑,改变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范式更替。

4.从注重速度到提高质量:关注焦点的转移。教育信息化1.0主要靠资金投入和技术应用来驱动,教育信息化2.0则必须靠创新来驱动。这种创新,一方面是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学习的方式、评价的机制、管理的体制的创新。

5.从经验管理到精准管理:治理水平的提升。在2.0阶段,随着“三通两平台”特别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不断走向深入,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基于对教育管理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深度应用,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需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教育信息化2.0创新发展的基本战略方向,以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把握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规律,以信息技术支持的结构性变革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创生发展。

杨宗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督学

吴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 (华中) 副主任

郑旭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https://mp.weixin.qq.com/s/JDbQSggw8HnxMBro2PlBTA

更多资讯请登录

微信号:xzsdhjyg

感谢关注:徐州电教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2B15WTL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