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中,“引用次数”常被提起,但申报奖项、评职称时,评审专家更看重的是“他引次数”!两者看上去相近,实际上截然不同。搞混两者,轻则材料被打回,重则影响学术声誉。这篇文章厘清关键,助您精准展示价值。
核心区别:谁是“自家人”,谁是“真认可”?
引用次数 (Total Citations):
是什么?论文被所有其他文献引用的总次数。
包含谁?你自己后续论文的引用(自引)、合作者(同组、师生等)的引用(合作者引,常归入广义自引)、以及完全无关的第三方引用(他引)。
特点:总量大,反映整体热度,但易含“水分”(自引或小圈子互引)。
他引次数 (Non-Self Citations):
是什么?严格排除所有署名作者自引后,仅由独立第三方研究者引用的次数。
排除谁?所有作者本人后续论文的引用,通常也排除直接合作者(共同署名过论文者)的引用(具体界定依评审要求)。
特点:更纯粹、客观,体现论文在广泛学术圈的独立影响力,是评审看重的“硬通货”。
实战查他引:避开雷区!
数据库默认显示总引次数!查他引需主动操作:
Web of Science (WOS):
找到目标论文记录。
点击“被引频次”数字,进入“引文报告”。
勾选“排除所有作者自引”。显示数字基本为他引(注意姓名变体可能影响过滤)。
Scopus:
找到论文。
在“Metrics”或“Cited by”部分,直接查看“Citations without self-citations” (即他引)。
(操作比WOS更直观)。
Google Scholar:尽量不要使用!
仅显示总引次数!无法自动区分他引!
需手动筛查引用列表排除自引与合作者引,工作量大且易错,不推荐。
关键总结:他引才是核心指标
总引 = 自引 + 合作者引 + 他引可能有“泡沫”。
他引 = 总引- (所有作者自引) 反映独立影响力,是评审硬指标。
查他引:首选WOS (“排除所有作者自引”) 或Scopus (“Citations without self-citations”)。
报告时:务必清晰注明数据来源(如WOS核心合集)、查询日期、指标名称(“排除所有作者自引后的引用次数/他引次数”),必要时附截图。
毕业之家科研平台与教育部、科技部、图书馆、查新工作站等机构长期合作,已为全国各地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权威的检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