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共识界的“一哥”POW这次“又摊上事儿了”!

大家好,我是三七

欢迎大家

22:22

准时收看你的月亮我的韭菜花

本期播报员三七

最近共识界的“一哥”,POW“又摊上大事儿了”。以太坊创始人V神近日在社群质疑了POW机制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算力集中问题。

内容主要如下:

1、PoW机制每年消耗数十亿美元,这个损耗超过了盗窃和诈骗,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

2、比特大陆及其控制的矿池控制了比特网络53%的算力,这难道不是致命的问题吗?

因为这一质疑,把POW硬生生的推上了风口,本不想出名,奈何不由我啊!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什么POW?

POW全称为proof of work,即工作量证明,简单理解就是干的越多,收获越多!在区块链技术中,你花费的时间越多,计算机性能越好,所做的计算越多,获得报酬的几率就越大,本质上是多劳多得的,但你能够挖到多少货币,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对于全网挖矿工作的贡献多少。这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运气的成分,当一百台电脑共同工作,竞争计算唯一的答案,谁能最先算出正确值,谁就能获得记账权,也就是说,在得出正确值之前,一切的工作都没有任何意义。这样也就有了浪费一说!

其实V神的疑虑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这种争论很早就存在了。比特币矿场的能耗电耗量非常之巨大,几乎可以跟一个小重工厂相比,然而,与工厂生产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不同,矿场的产品只能是存在在虚拟钱包里的比特币。

所以,在传统的能源行业人士了解了比特币的耗电量之后,无一不是拍案惊呼:这么高耗能的东西究竟生产了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是浪费资源啊!

那么,比特币的POW机制,到底把各种资源和费用用到哪里去了呢?它真的没有创造任何的社会价值吗?一起来看看。

POW的能源消费,买来的是对比特币交易记录的信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一个问题:POW每年消耗的这“数十亿美元”,究竟是用来买什么了?

众所周知,主要用来进行挖矿设备和设施的建设,例如芯片制造、矿机制造、矿场建造、运输、耗电等等等等。那么,“挖矿”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答案是:让每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机会能够成为比特币网络的记账节点,从而让比特币网络上发生的交易能够以加密状态分布在尽可能多的人的手中,最终确保记载在比特币区块链里的信息绝对真实可靠,无法被篡改。

也就是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POW机制,它的能源电力、设备成本、所有的一切费用,都是维持一个高度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所不可或缺的代价——只有通过POW这种真刀真枪的算力战争,比特币网络系统才能够自动判定出谁最有资格记账,也就是说:比特币挖矿所消耗的大量能源,并不是被白白浪费掉了——它确保了比特币区块链里每一笔交易都真实无误,真实可信,用那句烂大街的话说吧:POW的能源消耗,最终化作了我们对区块链上信息的绝对信任。

从这点上来看,POW机制对相关成本的高消费,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至于那些认为“比特币挖矿没有创造任何价值”的人,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觉得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资产才最可靠,正如他们进入币圈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买币,而是买矿机入驻矿场一样。

然而,正如“提高生活水准”不代表要穷奢极侈一样,“高消耗”也不代表一定要进行巨额的消耗。各位朋友,让我们冷静地想一下,对于那些主打POW机制的区块链网络来说,它们真的是消耗越多,记录在上面的信息就越可信吗?

数字货币玩家最害怕的状况:中心化复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POW”机制,跟比特币最早被研究出来时,那个预想中的“POW”完全已经不是一种形式了。

在设计比特币时,中本聪的设想是:未来所有的计算机CPU,都可以用来参加挖矿战争,并有机会从中取胜,从而获得比特币网络的记账权,以及“比特币+手续费”的coinbase奖励。这样一来,比特币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decentralised货币——它的算力分布是高度分散的,因此,这个挖矿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在没有中央集权背景下、印钞和派发货币的过程。

显然,这样的货币派发过程,跟传统的“央行-商业银行”体系是差异极大的: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央行印发钞票,通过商业银行流到我们个人与企业手里。也就是说:新印出来的货币,第一步先是落到央行手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货币首先集中在央行手里,那人家还不是想怎么发就怎么发吗?今天心情不好,少发点,明天心情好了,多发点。

下面的商业银行和普罗大众就算再不爽,也得忍着央行做出的各种或对或错的决策,而这些任性的决策,恰恰就影响了你所处的行业未来能挣多少钱、以及明天你手里拎着的是爱马仕还是环保袋。

可以说,正是出于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导致了中本聪花了大精力,研究出了这样一套前无古人的“decentralised货币”,而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很多币圈人士,对于数字货币可能出现的任何“中心化”倾向都深恶痛绝。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比特大陆研发出了门罗币的ASIC矿机。众所周知,ASIC矿机的算力是十分变态的,因此在门罗币社区看来,这种矿机的出售,将会大大影响门罗币算力的decentralised程度,导致门罗币未来将会向传统金融领域的“央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大量的算力和产出的代币将会率先落到少数人手里,然后才能进行二次分配。

出于这样的忧虑,门罗币社区最终对门罗币进行了抗ASIC的分叉,导致比特大陆生产的这一批门罗币ASIC矿机几乎全部作废。而比特大陆也一怒之下拉黑了门罗币的创始人,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为什么门罗币的社区要这么做?原因正是如同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一样:在这些币的创始人看来:如果数字货币也变得和传统的法定货币一样,随便一个或几个团体就能够控制它分发的细节,那它本质上就跟法定货币没啥太大差别了,若是再考虑到私钥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还不如法币好用呢。

殊途同归的中心化:POW先天不足?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比特币“decentralization”的理想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从现实效果来看,只要是采取POW共识机制的代币,几乎到最后都会面临中心化的问题,而且这个锅,似乎并不能完全由业界口诛笔伐的ASIC矿机来背。

举个例子,以太坊是一个具有“ASIC抗性”(也就是用ASIC矿机挖不出来)的代币,但这一点也没耽误它的算力分布具有很高的中心化程度。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对单独的个体而言,寻找可以依靠的组织机构抱团取暖是人之常情,即便就在创业口号喊的当当响的现在,绝大部分人也依然只是想找个单位栖身,安安稳稳地过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在POW共识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里,众多分散的算力聚拢成几个较大的矿池,更是一种当仁不让的“自然规律”。

很好,既然算力集中,那就会有竞争,而竞争越激烈,各大矿池的算力就会加速增加,就好像冷战期间两大阵营的军备竞赛一样。挖矿难度也由此水涨船高,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烧钱能耗大战。

然而,这样的消耗,跟我们在第一部分结尾所提到的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理想的的状况下,POW应该是像100个节点争夺一次记账权,每个节点耗费500度电;然而现在的情形,更接近于下面的这种状况:四五个节点争夺一次记账权,每个节点耗费10000度电。

虽然这两者的能耗都很多,但前者却相对合理,后者却十分危险:因为你不知道这些节点什么时候会联合起来,黑掉某一个区块里面记载的数据,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

这就是传说中的“51%算力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前面提到的、为实现POW所进行的大量消耗,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在币圈里,通过“51%算力攻击”来修改交易数据的话题,早就已经被人嚼烂了,对此,很多人安慰公众说“51%算力会使得投资者对某某代币的信任归零,导致这个币最终也会一文不值”诸如此类的话,然而,最近的消息已经证明:51%算力攻击,对于一个代币的价格并没有过多的影响——比特币黄金近期便遭受了51%的算力攻击,然而消息曝出之后,BTG的价格竟然一度不降反升,让无数人摸不着头脑。

毫无疑问,BTG价格的及时稳定,对于项目方和投资者来说算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事情,但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比BTG归零还要糟糕:因为它标志着业界对于区块链信息篡改的一种纵容,甚至说的更严重一些:这件事情动摇了区块链行业的根基。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未来越来越多的POW币都遭受51%攻击,整条区块链上记载的都是错误的交易记录,那区块链的价值何在呢?我还不如用中心化数据库效率来的更高。

可以说,也许在未来,我们可以创新出其他的共识机制,也可以采取混合机制,但单一的POW共识,已经不再适用于区块链的未来。要知道,关注区块链技术的人群,不只是我们所谓的“币圈”和“链圈”,经济社会中的实体产业也在观察着你们。

如果真有一天,区块链技术因为出现了重大技术缺陷而被实体经济所彻底唾弃,那整个行业实际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毕竟,我们之所以把“区块链”这个概念从比特币中提取出来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它落地实体经济,改善这个充斥着背信与违约的社会,最终给互不相认的陌生人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让世界变得更好。

最后依然是,让我们给区块链一个爱的么么哒!

我是三七,听说最近台风要来了

看来夜宵要加餐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5A1ELO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