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政经领袖的声音在湾区激荡
当千万线上直播量见证思想交锋
在论坛幕后,有这样一群人
默默编织着盛会的经纬
【道口幕后星光】专栏
解码盛会背后的道口人物故事
看他们如何用汗水与智慧
让幕后微光聚成台前星河
文丨论坛媒体组全体成员
再回顾今年的大论坛,已没有任何的疲惫和焦虑,剩下的是满满的收获和骄傲,媒体组的小伙伴们用“采访”这个特别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的闪光时刻,与学院、与大论坛共成长!
定位与价值:思想传播的"隐形基建"
小融:作为论坛与外界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媒体组如何影响思想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郭冉: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作为学院的年度盛会,至今已走过十一个春秋,而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十届。从最初埋首文稿组的字斟句酌,到如今统筹媒体组的全局调度,我亲历着论坛影响力的裂变式增长。早年直播尚未普及时,论坛的思想火花全靠媒体报道——那些金融前沿研究、政策深度解读、一线实践经验,全凭记者的笔端和镜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现在,技术的翅膀让传播有了质的飞跃。今年我们创下纪录:62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数百家媒体记者深入论坛挖掘独家观点。这些传播绝非简单的信息搬运——可能是某条政策解读推动了行业转型,可能是某个研究成果启发了企业创新,甚至可能悄然改变着某个产业的发展轨迹。媒体组就像一个能量转换器,让论坛的智慧之光穿透会场墙壁,照亮更远处的经济版图。
图为媒体组合影
小融:媒体组始终在幕后协调,你认为有哪些“看不见”的工作细节,对论坛的专业形象至关重要?
石子尧:论坛期间,媒体组的工作就像在钢丝上跳集体舞——要在3个采访间里,精准协调100多家媒体对25位中外嘉宾的专访、群访、文字访谈与视频录制,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池。
最考验功底的,是在记者如潮的采访需求与嘉宾有限的受访时间之间架起平衡木。组员们化身“超级协调员”,对着密密麻麻的表格和不断弹出的消息框,像拼图般梳理采访线索:先收集媒体的问题清单传递给嘉宾,再带着嘉宾的反馈回到媒体阵营,来来回回的磨合中,最初的采访时间表从“草稿”变成“精修图”。我们建了动态调整台账,就像给整个流程装了导航系统,确保每个采访需求都能精准嵌入嘉宾行程,让这场思想盛宴的每道“菜品”都能被精准传递。
高压挑战:如何应对"多线程作战" ?
小融:采访间数量有限,而媒体和嘉宾需求密集交错。能否分享一个你协调过的“最惊险”的时间冲突案例?
朱昊婷:为了让采访间调度像钟表齿轮般精准,我设计了“动态调度表”,每个房间的使用状态实时更新,本以为能高枕无忧,却还是遇到“极限挑战”——有个分会场会议发生延迟,原定的三场采访瞬间挤成一团,我得同时盯着三个采访间的进度。我们立刻启动“三重应急预案”:调度表实时刷新状态,林莉老师在第一采访间无缝接力,让我能“瞬移”到第二个采访间;同时给重叠时段的媒体安排优先级,抢出宝贵的采访时间。还有志愿者朱彦同学、马凌同学的给力支持,没有一个环节掉链子。
小融:论坛期间是否遭遇过计划外的媒体紧急需求?团队如何在高压下快速响应并确保执行无误?
郭冉:论坛前一天,嘉宾组的陶一凡同学发来了好消息 ,“马歇尔・米尔斯先生决定接受采访了!就是那位刚上任的IMF驻华首席代表 —— 这可是他就职后首次面对国内媒体!”本来对这位重磅嘉宾的采访都不抱希望的大家,瞬间眼睛亮了起来,快速的推进跟两家专访媒体的沟通。这边石子尧协调好专访房间,确认好两家媒体的提问清单。与此同时,我和另一家媒体的拍摄团队沟通布场,灯光、机位都得准备妥当。
最揪心的是时间,米尔斯先生刚结束一场连续3小时的闭门会议,连午饭都没顾上吃。我们翻遍整个采访间,好不容易找到巧克力和牛肉干,他接过时笑着用中文说了句 “谢谢”,那一刻紧绷的空气突然柔和了许多。
两场“见缝插针”的专访产出了满满的干货: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到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建议等,米尔斯先生的观点第二天就登上了媒体头条,并被大范围传播。事后他的助理发来消息:“没想到在这么紧张的行程里,能有如此高效又贴心的安排,这份专业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才发现,所谓应急,不过是把每个细节都想到极致——既要抢时间,也要留温度。
协作与成长:跨部门熔炼的团队基因
小融:团队中有来自研究、业务、教学等不同背景的伙伴。哪位同事的工作方法最让你印象深刻?
朱昊婷:曾以为跨部门协作不过是流程对接,而今才知那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的珍贵艺术。这次并肩作战的经历,让我更加懂得在差异中寻找互补,在压力下建立信任,在专业间架设桥梁。印象很深刻的是当一家媒体临时要求增加专访,时间冲突,采访间也没有位置,郭冉老师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三方共赢”方案:将原定30分钟的专访压缩为20分钟精华采访,同时为记者争取到嘉宾会后的交流时间,还协调摄像团队跟拍部分画面。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工作习惯,过去我习惯非黑即白地执行计划,现在学会了在框架内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图为论坛媒体组成员
小融:你提到团队从“分工协作”到“一个眼神就懂”的默契。哪个瞬间让你强烈感受到这种战友般的信任?
林莉:跨部门协作就像把不同音色的乐器凑成交响乐,刚开始难免有杂音,直到某个深夜彻底改观——那天大家围着临时办公桌上的采访时间表,有人抱着电话跟嘉宾团队确认时间,有人飞快地修改记者的紧急需求,有人趴在桌上核对时间表的逻辑。石子尧老师突然指着某行字说“这里可以调整5分钟”,话音刚落,负责嘉宾对接的同事已经拿起了电话,负责媒体沟通的伙伴同步在改表格——没有多余的话,却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
那一刻突然懂了,所谓战友,就是你刚想到下一步,他已经在行动。这种默契,比任何流程手册都管用。
个人突破:这段经历如何重塑你的能力边界?
小融:本次经历带给你哪些能力突破?
石子尧:论坛开幕前一夜,我和郭冉老师的房间变成了“作战指挥部”,小伙伴们围着桌子排采访时间表,灯光亮到凌晨。林莉老师对着电话跟嘉宾确认时间,声音哑得像砂纸;昊婷老师把记者的紧急需求记了满满三页纸;丽丽老师盯着时间表,像侦探般找漏洞。
当那份凝聚着无数修改痕迹的时间表最终定版时,突然觉得它像张魔法地图——每个时间节点都闪着光,指引着论坛的媒体工作稳稳落地。更意外的是舆情管控,我们每人守一个采访间,像守护珍宝般全程跟进。志愿者马凌同学和朱彦同学也密切参与协助外籍嘉宾的访问,从翻译到场记。最终所有报道实现“零舆情”,看着嘉宾观点原汁原味地传遍全网,突然明白:所谓专业,就是把每个细节都变成铜墙铁壁。
图为论坛媒体组
小融:经历本次论坛后,你对这份工作的价值是否有新的理解?
朱昊婷:初到媒体组觉得这份工作可能是“幕后服务员”,直到看到我们协调的专访登上头条,论坛观点被成百上千家媒体转载,甚至有企业家说“因为看到报道,调整了公司战略”——那一刻突然惊醒:我们布置的不是采访间,而是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放大器。
那些被反复修改的时间表、被仔细核对的采访提纲,其实都在参与塑造思想的影响力。这哪是辅助工作?我们明明是在给学术观点插上翅膀啊。
总结小记
这场品牌传播的攻坚战里,在媒体组小伙伴们的努力下,116家媒体受邀组成了本次大论坛的“传播矩阵”,62家平台同步直播,网住1500万人次的关注。26场专访、22场群访和专访的精准落地,外籍嘉宾沟通零失误,会后百余篇原创报道像蒲公英一样散开,被百余家媒体转载。
论坛落幕时,记者老师们发来的报道链接弹个不停,突然觉得所有的熬夜和奔跑都有了意义。小伙伴们也收到了很多记者老师的感谢和肯定,他们赞的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更是论坛穿越山海的思想力量。而我们,不过是那群幸运的“传声筒”,让智慧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亮。
相
关
阅
读
幕后星光丨姚萌:云端为幕,现场为台,六年会务人的追光路
幕后星光丨王依诺:在文字与光影间定格思想的重量
幕后星光丨郭海洋:车轮上的盛会护航
供稿丨论坛媒体组
编辑丨白静
责编丨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