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相当于地月距离1.3倍的巨大裂缝出现在太阳表面,而地球上的我们正在经历40℃的烘烤,这两者之间真有联系吗?
2025年7月15日,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捕捉到了震撼一幕:太阳东北边缘撕裂出一道长达40万公里的“伤口”,深度约2万公里。裂缝中不断倾泻的日珥物质形成了一条灰色孤带,向太空喷射着炽热的等离子体和磁场。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高温警报频发,河南71个气象站记录超40℃高温,山东等多地刷新历史极值。社交媒体上,人们不禁发问:今夏的异常酷热,是否与太阳这道触目惊心的裂缝有关?
01 宇宙奇观,太阳的“伤口”真相
那道横亘太阳表面的巨大裂缝,在天文学家眼中有着更专业的名称——日珥爆发。你可以将它想象成太阳打了一个“巨型喷嚏”,或是经历了一场宇宙级的“火山喷发”。
当太阳磁场发生剧烈扭曲时,将表面的等离子体物质猛烈抛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裂缝”,其实是物质被甩出后,在太阳表面留下的暂时性暗淡区域。
40万公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数字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3倍,足以并排容纳31个地球。
NASA观测显示,裂缝两侧壁面高度至少达到两万公里,太阳物质如熔岩瀑布般呈弧形喷涌而出。
这场爆发伴随着一次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大量太阳物质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抛向宇宙空间。值得庆幸的是,根据太阳和日球层天文台的追踪,这些抛射物并未朝向地球传播。
否则我们面临的将不是高温,而是潜在的地磁暴威胁——可能影响电力系统、卫星通信甚至导航系统。
这种看似恐怖的宇宙现象,对太阳而言不过是日常活动。早在2013年,NASA就曾观测到一次规模更大的裂缝,长度超过70万公里。太阳作为一颗持续进行核聚变的等离子体球,其表面本就充满动态变化。
02 被冤枉的太阳,高温的真正推手
将地球的高温“甩锅”给太阳裂缝,科学数据表明这实在有些冤枉。太阳在其11年的活动周期中,辐射总量变化其实微乎其微——从极小期到极大期,总太阳辐射量变化小于0.1%,紫外线辐射增幅仅1-2%。
“这点能量变化对于庞大的地球气候系统而言,就像往大海里滴了一滴水,几乎掀不起什么波澜。”气象学家如此比喻。
那么今年异常高温的真正推手是谁?答案直指副热带高压。它如同一个透明而沉重的“玻璃锅盖”,牢牢扣在中低纬度地区上空。在副高控制下,空气下沉增温,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毫无遮挡地炙烤大地。
今年副高北跳异常偏早,导致出梅时间明显提前。目前雨带主要位于北方地区,而江淮流域在副高掌控下形成了晴热少雨的天气格局。
全球变暖则是更深层的原因。世界气象组织发出警告,2025年极有可能超越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地球可能已从全球变暖时代进入“全球沸腾时代”。
西班牙南部出现46℃高温,法国南部超过40℃,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波黑等多国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种全球同步“高烧”现象,将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摆在人类面前。
面对持续高温,科学防护至关重要。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最严重的热射病可使体温超过40℃,导致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热衰竭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热痉挛则使肌肉突发疼痛。
发现热射病患者(体温超40℃、意识模糊),立即拨打120,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冷水喷洒全身或湿冷毛巾擦拭,冰袋敷于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一个常见误区:高温下猛灌冰水不可取。冰水刺激会导致毛孔收缩,汗腺分泌受抑,热量反而积存体内,且增加心血管负担。
气象数据显示,相比20世纪70年代,福州、上海、杭州等地最近十年的年均高温日数增加了10天以上。高温已从“偶发事件”变为每年夏季的常态挑战。
那道40万公里的太阳裂缝终将愈合,而地球上的高温挑战却不会消失。世界气象组织的预测显示,未来五年内至少有一年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2024年创下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