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译自Semiconductor Digest)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周期性波动,当下既承受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又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供应链的持续冲击。不过,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需求为行业注入了新动能 ——2025 年半导体市场有望在这一驱动力下实现增长。
尽管行业整体向好,结构性挑战仍不容忽视。半导体市场的周期性特征并未消失,其走势依然受经济趋势、新产品迭代及技术创新节奏等多重因素影响。即便交货周期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但市场波动仍可能引发剧烈变化。半导体制造的长流程、长工艺周期特性,导致“有效库存”始终处于偏低水平,产能利用率也难以达到最优状态。更值得关注的是,分销库存的“表面稳定”背后,不可取消、不可退货(NCNR)的部件占比持续上升,这类部件往往对应着未来需求疲软的领域,为供应链埋下隐性风险。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行业脆弱性。贸易争端、地缘政治博弈及宏观经济波动不断重塑供需平衡,加剧交货周期的周期性震荡。以美中关系为例,其紧张态势正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不少亚洲半导体供应商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至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区,试图通过地域多元化降低风险。但现实是,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地位仍不可替代——无论是“中国供中国”的本土制造模式,还是“中国供全球”的出口体系,均在全球产业链中承担着关键角色。
多重风险叠加可能引发“完美风暴”。除了非计划内需求激增或供应链实体运输中断,地缘政治层面的贸易壁垒、关税调整、进出口限制,以及与中国日益复杂的贸易互动模式,都可能成为导火索。而当前库存偏低、交货周期收缩、订单出货比(book-to-bill ratio)高企与工厂产能下降等现象,已为市场供需平衡的打破埋下伏笔。
成本压力则从另一个维度考验行业韧性。尽管供应商目前通过竞争性定价维持市场份额,使2025年成为半导体合同的买方市场,但原材料、劳动力、运输成本及晶圆代工服务费用的持续上涨,可能倒逼零部件价格进入普遍性上涨通道,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
应对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需要建立兼具灵活性与前瞻性的战略框架。需求的突发性波动或地缘政治挑战随时可能扰乱生产计划与库存结构,制造商必须将韧性建设融入核心战略,从根本上提升抗风险能力。
构建稳固的供应商关系是韧性战略的基石。供应商关系经理与商品经理需要深入理解合作伙伴的核心诉求与发展动机——在市场供应紧张时期,供应商往往更倾向于支持那些重视其长期利益的客户。有效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不仅包括对供应商战略、投资方向与目标的精准把握,更需要通过高管层对话实现利益协同,将短期合作升级为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系统性策略增强供应链韧性。强化需求预测能力是首要环节,向供应商开放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帮助其优化零部件规划,同时依托采购团队在过往挑战中积累的经验,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战略性库存管理同样关键,需根据供应商与客户的战略动态调整安全库存——对核心零部件保持合理储备,对供应稳定的品类则通过供应链协同降低库存成本,实现供应连续性与成本效率的平衡。多元化采购则是降低地域风险的核心手段,不仅要确保自身供应基础的多元化,还要要求供应商建立多地生产布局,通过全链条的地域分散化,减少单一节点中断对整体供应链的冲击。
疫情期间的经验为当前应对关税问题与市场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当时,设计工程师与采购团队的决策逻辑发生显著转变:在供应链受限的背景下,“可获得性”取代“性能最优”成为核心选择标准,且这种选择往往转化为长期客户忠诚。部分企业甚至通过产品重新设计适配有库存的零部件,或在设计初期就将供应稳定性纳入考量。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当前贸易环境下,供应商需尽可能确保产品规避关税壁垒、保障发货连续性——一旦因关税问题错失客户12至18个月的设计周期,就可能永久失去市场机会,因为工程师与采购团队通常倾向于长期使用已验证并集成到系统中的零部件。
面对全球挑战,半导体企业唯有将供应链韧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战略协同、流程优化与经验沉淀,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抓住人工智能等新兴需求带来的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