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MedRobot
转载要求:可以直接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
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让机器人成功自主完成胆囊切除术,惊艳了全球医疗界。
虽然真正能“自己动手”的手术机器人,全球范围也就刚刚冒出头。但这次中国的“选手”没有缺席。近日,国产机器人企业精锋医疗联合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机构,完成了一项令人振奋的实验:机器人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用“双手”在离体肾脏上缝合伤口,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自主缝针”动作。
问题来了:从世界顶刊到中国技术进步,一台机器人想要真正“自己做手术”,到底有多难?别急,我们一步步说清楚。
# “聪明”的机器人:“自主”程度,有等级
要判断一台手术机器人“聪不聪明”,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它究竟是“自己干的”,还是“医生让它干的”。
2017年,《Science Robotics》给出了一个广为引用的标准,把手术机器人的自主化水平分成了6个等级,从Level 0(完全没有自主能力)到Level 5(完全自主执行手术,无需人类介入)。这套标准,就像是给机器人划定了“成长路径”。
Level 0:纯工具,没有自主能力,连“电动牙刷”都比不上。
Level 1:机器人辅助,医生操控一切,机器人只是忠实执行,比如现在主流的达芬奇系统。
Level 2:任务自主,机器人能完成某个预设动作,比如自动打结、自动切割,但还是在医生监管下运行。
Level 3:监督自主,机器人能针对具体手术任务提出策略,自主执行部分操作,医生在一旁“看着点”。
Level 4:高度自主,机器人可以独立做手术决策,但人类医生仍有介入通道。
Level 5:完全自主,机器人能自主完成完整手术,人类几乎不再介入(目前尚未实现)。
目前市面上99%的手术机器人都停留在Level 1。即便是被广泛使用的达芬奇,也只是医生的“长臂工具”,没有“自己决定怎么做”的能力。
所以每当有人问,“手术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取代医生?”这其实等于问,“它能不能从一个听话的机械臂,长成一个懂临床逻辑、还手稳心细的外科专家?”
这次精锋医疗尝试让机器人完成“自主缝合”,就属于从Level 2迈向Level 3的关键尝试。
Level 3 是个门槛:它代表机器人不再只是执行命令,而开始拥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这是“机器人变聪明”的起点。
但跨越这个门槛,不只是写几行代码那么简单。
# 技术突破:精锋医疗具体做了什么?
这次精锋医疗公布的突破,说白了,就是把手术机器人“放进了无人实验室”,让它在没有人类医生帮忙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操作——在离体肾脏上,使用双机械臂自主缝合创口。
不是让它“学着缝”,而是“真·自己缝”。
整个系统基于精锋自研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平台,团队联合了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等研究力量,开发了一套具备“看、想、动”能力的机器人原型机,用于验证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的可行性。
▲基于精锋平台研制的自主缝合机器人系统样机
让MedRobot逐一拆解一下这个系统是怎么“动脑”的:
会“看”:视觉与导航系统
它的“眼睛”是一套视觉感知系统,可以识别创口边缘、缝合路径、器械相对位置等核心信息。为了模拟人类医生的判断过程,还加入了术中导航模块,让机器人能不断校正自己的“角度”和“方向”。
会“想”:决策规划引擎
不是简单重复动作,而是根据视觉信息,动态规划缝合路径——比如判断从哪里穿针、下一个穿刺点在哪、哪只“手”该负责拉线。更重要的是,它能应对不同缝线张力和组织变形的问题,不是一条直线走到底。
会“动”:控制与执行模块
控制系统能精准驱动双机械臂配合缝合动作,一边穿针一边拉线,且保持稳定的缝合张力。整个过程中没有人类参与,“双手配合”完全靠算法和协同控制完成。
这一系列能力,并不是装几个零件就能实现的,而是要解决多个技术难点并行协作,包括:
视觉识别与定位误差控制;
动态组织建模与实时路径更新;
手-眼-针的多轴协同控制;
缺乏力觉反馈下的安全保障机制。
这就像教一个机器人“穿针引线”,不仅要不扎歪、不拉断,还得左右手配合默契,最后缝得又快又整齐。
当然,这次实验的缝合对象是离体肾脏,虽然没有出血、也不会自己动,但柔软、滑腻、不可预测的问题,一个也没少。
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工程演示,而是中国手术机器人在智能操作核心能力上的一次严肃挑战。
# 为什么缝合是个“世界级难题”?
“切”很难,“缝”更难。
外行可能觉得,机器人能自己切胆囊、切肿瘤,那缝几针应该不在话下吧?恰恰相反,在手术机器人圈子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缝合,是自动化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为什么呢?
1. 动态目标,随时“变形”
缝合对象往往是软组织,特别是肾脏、肝脏这样的实质器官。它不像木板能保持固定形状,而是会因为呼吸、牵拉、接触而随时“塌陷、滑动、鼓包”——这意味着,机器人每下一针,环境都在变,路径要随时重算。
2. 力觉缺失,容易“用力过猛”
你有没有试过穿针引线时把线拉断,或者扎到自己手指?缝合不仅靠视觉,还严重依赖“手感”。
但当前大多数手术机器人缺乏真正的力触觉反馈系统,也就是说,它“看得见”但“摸不到”。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用力不当,缝不紧或缝穿;
组织脆弱,易撕裂或出血。
在人类医生手上,这些动作靠经验调节;但机器人只能靠算法估算、模型预测——非常考验系统的整体协调能力。
3. 双臂协同,动作比“跳舞”还复杂
你可能没注意到,人类医生缝合时的动作是极为精细的“双手操作”:
一只手拿针,一只手控线;
拉线时手腕需转角度、变方向,甚至需要反复递针;
每一针之间的角度、力度、距离、线长都得调整,才能缝得平整又结实。
让机器人“双臂协同”完成这套动作,等于要让它学会“配合自己”,而不是“你动我不动”那种机械重复。
而这,恰恰是现阶段AI系统最难的一关。
# 机器人不是孤勇者:得靠数据和协同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这台机器人“太牛了”,像天才外科医生一样天赋异禀,自学成才,独自打怪升级。
但事实是,它背后站着一整个团队,帮它“喂饭、补课、纠错”,一点点把它“教会”。
我们都知道,AI系统要“聪明”,光有算法不够,关键在于数据、平台和协作。这次精锋医疗的自主缝合实验,能做成,就是靠了“三个关键词”:
1. 数据:专家经验数字化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刀真枪地去采集手术数据。
为了教会机器人缝合,团队让有经验的医生在精锋机器人平台上反复演练肾脏缝合操作,采集了包括“机械臂运动轨迹”“针尖进出点”“组织张力变化”等多源运动学数据。
这些数据是怎么用的?不是喂给大模型“看动画”,而是用于建立可复现、可规划的缝合路径模型,并在每次机器人缝合中不断优化,提升操作的精度与安全性。
说得简单点,就是:机器人今天能缝得又快又好,是因为有人昨天在旁边缝到手抽筋。
2. 协同:医、工、数团队通力合作
做机器人自动缝合,不是“某个程序员灵机一动”,也不是“医生喊一声这活该AI来干”。
它需要的是一个懂临床逻辑的工程团队+ 懂算法底层的医疗团队,长期协作、反复验证。
此次项目就包括了精锋医疗自研平台、解放军总医院临床专家、顶尖高校算法团队等多方参与。术式设计、器械配合、路径规划、执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要“医工融合”,才能把“你要缝哪里、怎么缝、怎么知道缝得对”这三个问题讲明白、做出来。
在医疗AI的世界里,没有谁能单打独斗。
3. 平台:机器人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AI能不能进来
精锋这次的自主缝合验证之所以能做,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它的自研平台足够“开放”。
什么叫“开放”?不是说所有人都能接它的线,而是指它的系统架构能支持:
外部算法模块接入;
实时手术图像与导航数据调用;
机械臂控制接口灵活开放;
多源数据同步记录与训练。
说得通俗点,精锋这台机器人不只是能动手,还是个能接“外挂”的高手。这也是国产平台逐渐摆脱“跟随”路线,转向“自主生态构建”的重要信号。
# 展望与思考:离“AI主刀”还有多远?
每一次机器人技术进步的新闻,总会伴随一波“医生会不会被替代”的热议。
答案当然是不会。
虽然机器人越来越“聪明”了,但“独立完成复杂手术”的能力,像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手术仓那样的未来,确实道阻且长。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为了让它们更懂医生的想法、更稳地完成标准操作、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
这就像汽车,先解决“能开”,然后解决“能安全、稳定、快速的开”,最后才谈“自动驾驶”。
而精锋这次的自主缝合,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手术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科目一”——我们不仅准备了车子(机器人平台),还有了导航(视觉系统)、驾驶脚本(算法模型)和真实道路测试(离体缝合实验)。
未来它可能驶入的方向包括:
更复杂组织的缝合(如活体肝脏、肺);
术中实时修正和力控反馈能力的增强;
从“术式智能”走向“平台智能”,即一台机器人能掌握多种术式并自主切换;
临床接纳度的提升:医生愿不愿用,患者敢不敢用,监管是否支持。
当然,也不能忽视这条路上的挑战:
活体组织的动态适应问题;
伦理和责任的边界划分;
数据和算法的安全验证机制。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未来的手术室,绝不是人类医生单打独斗,也不会是机器人一枝独秀,而是“人+AI”的高效协作。
到那时,医生不再疲于应对重复劳动,而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决策、判断、创新上;机器人则变成手术团队中最可靠的那双“手”。
就像今天的精锋自主缝合机器人一样,
它,不是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