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机器人制霸手术台,外企长期垄断中国市场,国产该如何突围?

不久前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台叫“达芬奇”的机器人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台能够“手”剥葡萄皮、再精确缝合起来的手术机器人可不是什么新兵蛋子。在此之前,它前后已经临床使用了20年,完成的手术数量高达几百万台,现在已经是第4代手术机器人。

因此,在进行相关手术的时候,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小命不保。

美国的ISRG(直觉)公司凭借达芬奇在2017年营收达到31亿美元,从2000年上市到2018年,公司的股价从每股9美元到最高时的574美元,市值超600亿美元。年均上涨40%,回报率比谷歌还要牛逼的存在。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2000年正式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起,垄断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长达20年之久,行业第一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投入使用的达芬奇机器人已经有4149台,其中亚洲数量占13%,同时在技术、制造垄断的情况下也保持了高达70%的毛利率、30%的净利率。

目前国内购买一台达芬奇大概在2000万元左右,几乎是国外的价格的两倍。而且,这只是机器人本身的价格,其他的服务费以及昂贵耗材(机械臂)不包含在内。

这台垄断中国市场13年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机1次就要花费3万块。因为机械臂从安装上芯片那一刻起只能使用十次,每用一次倒计时就会减少一次。这种机械臂在美国的售价大概在700~3200美元,而在国内的价格约为10万元人民币。

直觉公司2016年销售额7.92亿美元,其中最赚钱的是备件和耗材,占比高达50%。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不是最早面世的,但是跟其他品牌相比,直觉公司深耕技术、专注创新,最终将它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全球最早开发出手术机器人的几家公司绝大多数都在美国,不过即使在美国这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达芬奇机器人也不曾遇到像样的对手,这一点堪称“奇迹”。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军方就开始将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到战场上抢救伤员。当时,很多不同方向的手术机器人科研团队都有军方资金支持,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就是起源于拥有官方背景的SRI(斯坦福研究院)。

1994年,在SRI工作的弗雷德里克·莫尔(Frederic Moll)博士敏锐地嗅到这套系统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强烈要求将其商业化,这也是达芬奇领跑全球20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莫尔跟合伙人买下机器人的技术授权成立直觉外科公司,并且拉来了包括菲尔德基金、摩根士丹利投资者在内的第一笔风投。

1997年,直觉把经过改造的新系统命名为“Lenny”(达芬奇幼名),随后这一手术系统不断更新迭代变得越来越先进,最后被命名为达芬奇手术系统。

当达芬奇在医疗市场高歌猛进的时候,一种由手术医师声控的“扶镜”机械手——“伊索”(AESOP)面世,并且在1997年抢先在达芬奇之前成为第一个被FDA批准在美国面市的手术机器人。

直到千禧年年中达芬奇才获得FDA批准,开始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得以应用,2001年获得在胸腔和前列腺切除术等手术项目的许可。

达芬奇虽然不是最早进入市场的,但是缺凭借系统中内置的人工智能程序一举超越了“扶镜”的2D内窥镜时代。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保护性动作反馈,但借此超越了更贴近现实世界的虚拟遥控动作+现实操作反馈的3D新纪元,因此奠定了其在手术机器人行业的老大地位。

进一步让达芬奇跟其他品牌拉开差距的,除了符合医生使用习惯的专利技术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由此积累的临床数据和经验。

达芬奇机器人由于抢占了市场先机,很多医生形成了对这套系统的依赖,想要做出改变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曾经有家公司请一些专家体验自己的产品,结果产品虽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但是人家完全没有更换的欲望,这大概可能跟行业有一定的关心,毕竟谁也不愿拿生命去冒险尝试。

到2018年10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的手术量已经超过500万台。2006年,国内首套达芬奇被引入301医院。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拥有87套,手术量达到11.5万例,全球手术量更是高达600万例。其中,临床数据也是达芬奇致胜的法宝之一。

2016年,浙大一院以全年888台手术获得全球单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量的冠军,而到了2018年,“宇宙第一医院”的郑大一附院以1198台手术刷新了世界单台达芬奇机器人年手术量的最高纪录。

这些通过机器人做的手术中,病例数据源源不断地充实着达芬奇的数据库,这也是手术机器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基础。

据相关数据统计,手术机器人市场从2018年到2023年,将以22.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未来由此诞生的产业链价值规模将是万亿级。

重金奖励之下必有勇夫,很多国家、公司纷纷开始在手术机器人布局,妄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去年年底,相关报道称日本川崎重工和医疗企业希森美康(Sysmex)共同开发的日本第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可能会在2019年问世。日本的业内人士估计这台基本构造和动作与达芬奇相似的机器人售价可能不会超过1亿日元,跟3亿日元的旗舰版达芬奇相比自然优惠了不少。并且,该公司正在着力开发机器人的触感,而达芬奇在这方面一直饱受诟病。

无独有偶,日本企业之外还有谷歌跟强生公司也成立了开发手术机器人的项目,有望在2020年上市。有人猜测谷歌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可能会颠覆现有机器人的操作规程、原理,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的光环下可能进一步推动手术自动化。

当然,中国企业跟科研工作者也没闲着,我们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的起步时间和水平甚至远超人们的想象。另外,医疗机器人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深受资本青睐。

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CRAS是国内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先行者,第一代机器人早在1997年就开始临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天津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型手术机器人“妙手S”2013年面世,第二年4月进行了首例手术。

2016年,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智航公司和中科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开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拿到了正式临床许可,这个全球唯一的骨全科机器人同时也是纯正的中国制造,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是全球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以及脊椎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机器人。

此外,还有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全球首台内置马达外科手术专用机器人系统NSRS、柏惠维康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尽管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但是达芬奇仍然一枝独秀,其在业内领先的专利打造的技术壁垒一直是其他品牌难以逾越的。

据不完全统计,“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申请的相关专利高达700多项,几乎覆盖了现有外科手术机器人所有的技术保护点。

因此,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只能选择弯道超车才有可能突围。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为达芬奇机器人的最坚固的堡垒,除了额外增加的研发成本,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探索、积累。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产的“天玑”机器人售价1500万元人民币,平均开机费也要2万元。

另外一个突破的难点就是医生对操作系统的重新认知跟熟悉。比如“妙手S”机器人从2014年到2019年1月期间手术量才刚破百……

不过在“达芬奇”的空白领域——骨科手术,相关推广要容易得多。国产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全国34家医院使用,累计手术案例数量超7000台。

手术机器人高投入、回报期长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大问题,以研发“天玑”机器人的天智航公司为例,2005年公司成立后连续5年“零收入”,直到2010年才获得2000万元的政府股权投资。2011年迎来了首批订单,这才逐渐有了造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医疗机器人行业,并将其纳入中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医疗市场的体量会快速扩大,分级诊疗的推进和基层医生的稀缺性为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另外,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没有落后很远,国产机器人走一味模仿的老路不仅面临高风险而且极有可能永无出头之日,选择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才能有一线生机,中国的技术、市场环境有这个实力。

当然,早日突破技术壁垒、开拓自己的版图也是为国为民的最佳表现,将来势必会为人们节省一大笔医疗费用开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4A0O4CP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