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寿山石是如何形成的?

寿山石是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其形成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地质奥秘。

多年前,浙、闽、粤东部地区处于板块边缘地带,受到来自东南方向另一块板块的挤压、碰撞、俯冲,发生板块断裂,其交汇处下插的岩石板块被地壳内部炽热的岩浆熔融后,因内部压力作用,沿着相反的方向,从断裂处或上涌、或侵入、或喷发,从而形成闽东沿海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浆岩带,在大规模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了火山喷发盆地,面积大约200平方千米,寿山石脉是在线状和环状断裂联合控制下形成的,它大约产生于中生代火山岩岩层中,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

约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火山岩浆大规模喷发,导致火山塌陷,火山活动为寿山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火山喷发时,岩浆中的硅、铝等稳定的矿物元素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重新结晶或凝结晶化。

早期,火山酸性喷气与水作用形成酸性热水溶液,腐蚀分解火山碎屑岩,形成黄铁矿、叶腊石等高硫蚀变矿物,晚期,酸性热液扩散,温度降低,pH值升高,转化为微酸性氧化环境,早期形成的酸性火山岩经蚀变和交代作用,最终形成寿山石,这种热液作用使得寿山石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色泽。

寿山石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部分矿脉会随着地壳运动,之前形成的矿脉暴露于地表,经过强烈的物理风化侵蚀作用后,就崩裂为岩块并在重力作用和流水搬运作用下沿着山坡滚动,在低凹处堆积,又历经水化学作用、氧化作用和搬运磨圆,这种地质作用称之为次生地质作用,并不是所有经历过这种作用形成的寿山石都可以称之为田黄,只有从高山矿脉下来,产于坑头至结门潭寿山溪流域及其两侧田地中的才能称之为田黄,除了高山矿脉之外,如都成坑矿脉、旗山矿脉、加良山矿脉和金狮峰矿脉等等也会形成各类程度不同的“田石”,如鹿目田、牛蛋石、溪蛋石及金狮峰田石等等,这些和田黄一样经历了次生地质作用,程度或强或弱,因此一定程度上与田黄存在相似的特征。

这个石种主要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部的寿山乡和月洋村,方圆十余公里,寿山矿区以寿山乡为中心,共分为五个矿系,分别是中心矿系、南面矿系、北面矿系、东面矿系和西面矿系,每个矿系下又包含多个具体的矿点,如中心矿系的上坂、中坂、下坂等田坑石矿点,南面矿系的坑头水坑石矿点等。

寿山石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原生寿山石直接在地下形成,其质地会因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浸泡于地下水中的寿山石质地更为坚韧温润,次生寿山石则是原生矿石经风化或人工采矿后被流水搬运到平缓处或溪水中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寿山石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质成因和美丽的外观,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寿山石的开采和雕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朝。在唐代,寿山石雕、香炉等被当作珍品赠予游客,推动其审美发展,宋元代,寿山石雕多见于达官贵人赏玩或随葬物品,明清时期,民间盛行用寿山石刻制印章,受到篆刻家赏识,产业逐渐形成。

寿山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地质过程,涉及火山活动、热液作用、风化与搬运等多种地质作用,其独特的地质成因赋予了寿山石独特的质地和色泽,同时也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Mi-qNrVQk0wUwyBTO9USfq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