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北会南学小札——兼谈概念模型的意义

小于的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有幸可以在某一学术会议上发表,小方真心为他感到高兴。但是某一小节的逻辑不太严密,可以说文不对题,这是很多人写论文的通病,似乎觉得在某一题目下可以自由散发貌似相关的话题就行。但这就脱离了论证的原理。既然是论文,就必须着重论证,也就是用论据的推理来支持中心论点。

小于表现得自信而流畅,但是小方感觉到文章的薄弱点,就是论文难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对于自己的创新点是难以定位的。这就比较慌,因为不知道自己在理论文献的大海中能发出多少光亮。虽然是有自己的定义和自己的概念框架,但是理论意义不能凸显的情况下,就显得与剪拼的论文难以区分。

在会议上,小于开始有些紧张了。第一个发言的论文是借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理论通过输入上百家的财务数据来建立某个财务模型。虽然前一天晚上小于还和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谈笑风生,但是在同等条件发言的情况下,紧跟难点、技术热点、有一定门槛的学术研究相对来说更高大上一些。听完一篇论文的发言,不同专家对此有不同的批评意见或建议,也是能帮助作者完善论文的契机。

但是小于反而更加紧张的。虽然第一篇论文不见得完美,但是批评的声音还是比较严苛,有一说一,不留情面。恐怕小于会担心后面会有什么腥风血雨在等着他。小方赶紧安抚小于,不要被唬到。虽然这篇论文显得很专业,但是丝毫不影响理论模型——也就是概念框架,非实证研究模型——的意义。

之后小于发言时表现得谦虚、谨慎,虽然没有之前预演那么自信,还好专家们对于唯一一个学生的论文下手比较轻,小于也算是基本完成了参加会议的任务。专家批评的意见中有不少可以吸取的,比如对于概念还欠斟酌,需要更加严谨。

之后会议外,小方“强行”以校友的身份拦住S老师,请他发表一下对小于论文看法。S老师说论文缺少明显的创新点,鼓励小于以后多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撰写论文。

不过小于私下里也表达过疑惑,因为他的导师并不鼓励实证研究的方向。

小方个人认为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很重要,它们有不同的意义。不管是学术界内还是学术界外恐怕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数字才是真理,实证才是王道,一切都要用数据说话,否则都是废话。这种观念极度轻视概念模型的意义。其实概念模型有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它是论证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那么即使数学模型再高深复杂,即使其形式系统再严丝合缝,也仅仅是建立于泥沼之上的。只不过很多粗制滥造的剪拼文章太多,让人产生一种概念模型没有价值的错觉。好的概念模型完全可以体现创新的价值,其必定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理论融贯,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新的研究范式,而让学术界的理论体系更上一层楼。

小方后来参加过一节创新话题的课,讲到青蒿素在评奖时屠呦呦有两个竞争者,即两个临床试验研究人员最终证实青蒿的功效,但是对于青蒿素的理论贡献,屠呦呦才是被公认为首位的,因为其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创新(青蒿绞汁,屠呦呦发现前,常人以煎煮解,认为青蒿无效,唯独屠呦呦发现了问题关键点)。

后来,小方与表哥闲聊交流表哥在撰写经济学博士论文的经验。最大的感受是数学模型验证的艰难,最终成果可能因为数学模型错误而胎死腹中。即使如此,小方认为不能忽视理论假设的重要性。如果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果要对某种社会现象做出真知灼见的判断(又或者对于可能世界的现象做出判断),那么必须要锤炼假设的合理性。因为这决定了最终数学模型再经济学意义上的学术理论位置。

表哥聊到了人工智能炒股。表哥认为人工智能炒股与经济学本质是一样的,无非是常量参数变为变量参数,但是实验效果目前还不好。小方认为以上的论述是一个需要商榷的假设,虽然这种判断富有启发,但是小方认为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还是过于简单的了。毕竟数学不能代表经济学,经济学也代表不了人工智能,即使理论有融合的趋势,但绝不可能混为一谈。要通过论证才有理论上清醒的认识。

概念模型的意义可以用论证的模型概括,而没有论文是不需要论证的。那么,逻辑的严密性、问题的针对性、理论的整体意义等等,都是当然之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23G1P2K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