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从“网红”到“长红”:零碳园区热潮下的冷思考!

                                    一、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大家好,我是碳探先生。最近,零碳园区无疑是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词。我参加的会议,接到的咨询,几乎三句不离。

政策的东风,资本的追捧,让这个赛道看起来繁花似锦。每天都能看到各种新技术、新方案的发布,一派欣欣向荣。

但在这片热潮之下,我却隐隐看到了一丝不安。我发现,很多地方和企业在谈论零探园区时,关注点越来越偏向于那些看得见的东西:

光伏板铺了多少兆瓦?储能上了多少兆瓦时?园区里是不是有块酷炫的智慧大屏?

我们似乎正在不自觉地,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化成了一场关于装机容量和设备竞赛的军备竞赛。

这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此追捧的零碳园区,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它到底该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向长红,成为推动我们社会绿色转型的坚实力量?

                             二、穿透表象,探寻零碳园区的“灵魂”

当然,碳探先生绝非否定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先进的技术,零碳无从谈起。但我想说的是,技术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我看到一些方案,堆砌了最昂贵的设备,却对这些设备如何协同、如何调度、如何适应本地产业的用能习惯,缺乏深入的思考。

一个没有优秀驾驶员的豪华跑车,最终也只是一堆昂贵的钢铁。

一个零碳园区的灵魂,不在于它硬件有多新,而在于它运营有多“活"。它需要一个能理解产业、精通市场、善用数据的运营团队,去动态地调配能源,去精细地管理需求。

这种看不见的软实力,远比看得见的硬件,更稀缺,也更关键。

                                  三、被“绿色标签”稀释的产业初心

很多园区负责人问我,拿到了零碳园区这个标签,然后呢?是的,然后呢?

如果一个园区,只是为了零碳而零碳,把原有的产业迁走,换上一批能耗低但附加值也低的企业,那这种零碳的意义又何在?

在碳探先生看来,零碳,不应该是对产业的削弱,而应该是对产业的赋能。

一个有生命力的零碳园区,它的初心,必然是服务于产业。

它的所有能源规划和技术应用,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问题:

我如何通过提供更稳定、更廉价、更绿色的能源,帮助我园区的企业提升竞争力?是帮助它们降低成本,还是助力它们拿到海外的绿色订单?

离开了产业,零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被“短期申报”替代的长期主义

我们都无法回避,当下的很多行动,都是由申报这个短期目标驱动的。这无可厚非,也是项目启动的必要步骤。

但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就是把申报成功当成了终点。

一个真正的零碳园区,它的生命周期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它需要的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信仰。

这意味着,我们在规划之初,就不能只考虑如何满足眼前的申报指标,更要思考这个园区在未来五年、十年,如何持续地自我进化、自我造血。

它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它的人才梯队是否能跟上?它的技术体系是否具备开放和升级的能力?

这些问题,比申报书本身,要重要得多。

                              五、回归本源,零碳园区究竟为了什么?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当我们剥去零碳园区身上那些技术、指标、政策的光环,它的内核,最终还是关于人。

是为了让园区里的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是为了让在那里工作的人们能有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环境,是为了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我是碳探先生。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与各位共勉。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有感触,欢迎在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SCq-Mbnz5VsOGVjnNmUMkX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