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研报阅读体会和要点。今天阅读的是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和荣续智库联合发布的《零碳产城融合园区发展白皮书》。
零碳园区的概念,这几年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很火热。今年,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这一概念又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今年6月底,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将其中的一些要求具象化。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理解零碳园区建设及背后的产城融合发展情况,也成为了一个热门方向。
这封白皮书,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
先放一下思维导图:
这篇报告首先关注到零碳产城融合园区的核心要素。它认为,这些要素分别是:
功能空间耦合:打破产业与城市边界,实现产业、生活、生态空间的协同,如地铁口商业与交通枢纽的联动(广佛环线在建地铁口商业分层布局)。
能源系统零碳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零碳为目标构建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
集约化与智能化基建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融入智能化技术提升运营水平。
产业转型推动零碳技术:通过产业升级带动零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形成技术与产业的互促。
利益相关方参与: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园区规划、建设与运营,保障发展的多元性。
之后,它引入了国外视角的比较。以日本和新加坡的相应园区发展经验为例。报告认为,日本阪神工业地带、北九州工业地带、关西文化学术区域等园区,呈现特点是产业与文化学术融合,工业地带集聚发展,注重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协同。而新加坡实里达航空工业园、先进显示工业园、裕廊化工岛等专业化园区,呈现的特点是定位明确,聚焦高端制造、航空等领域,推动产业与城市空间的高效整合。
之后,这篇报告讨论了产城融合园区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情况。它认为,零碳产城融合园区进一步关联 “双碳” 目标、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等国家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它认为,零碳产城融合园区的核心议题,聚焦了经济活力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韧性增强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
之后,它提出了产城融合园区的技术利用方面的问题。包括:
能源管理:优化能源配置,实现高效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传统能源依赖。
设备改造:升级高耗能设备,提升绿色化水平。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浪费。
智慧交通: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交通效率,减少碳排放。
无废城市:构建废弃物资源化体系,实现 “无废” 目标。
最后,这篇报告讨论了产城融合园区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城市发展将从单一经济增长极向城市有机生命体演进,因此更加注重产业、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而产城融合园区,与 “双碳” 目标、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等时代背景深度结合,将更加强化可持续发展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