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偶!自然界的动物,都在争夺交配权。
常见的蝉,7年左右过完一生。从黑暗的地下爬到树上,聒噪的时间,也就是一两个月。这短暂的风光时刻,只为完成传宗接代的历史使命。雄蝉腹部有鼓膜,鼓膜振动发声,就是我们三伏天听到的刺耳蝉鸣。雌蝉不发声,通过听觉器官感知雄蝉的鸣叫。异性相吸,双向奔赴,完成交配产卵。
昆虫吸引异性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是在繁殖季节传递信息、寻找配偶。昆虫的不同生理结构,不同生存环境,造就了适合自身的求偶方式。
释放信息素是昆虫最普遍的吸引异性方式。许多雌虫(蛾类、蝴蝶、甲虫等)会分泌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信息素称为性外激素,通过空气传播。雄虫的触角等部位,是高灵敏度的嗅觉器官,能在远距离外感知到信息素,定位雌虫位置。雌虫释放的信息素,即使浓度极低,雄虫也能通过触角察觉并飞向雌虫。说白了,这就是闻味搞对象。
进化到最高等级的哺乳动物,猫狗,也带有这种求偶方式的基因。母猫在发情期,尿液的雌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公猫闻到气味,追逐争夺交配权。会出现多猫打斗争雄的情况,最后胜出者抱得美猫归。
不少昆虫和蝉类似,通过发声吸引异性。每一种昆虫的声音频率、节奏,都具有物种特异性,方便同门异性辨认。这种特异性让同种昆虫在植被茂密,视线被遮挡的环境中,也能相互找到。不管是在书中,还是在现实中见到的实例,都是雄虫发声,吸引雌虫交配的。以前还没注意到雌虫发声的,今天猛然发现,蚊子是雌蚊发声。
蚊子是双翅目昆虫,雌蚊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约400Hz,发出嗡嗡声。雄蚊通过感知识别同类,达到找寻配偶,完成交配的目的。
直翅目昆虫(蟋蟀、蝗虫)通过摩擦身体部位发声。蟋蟀用前翅的音齿和刮器摩擦,蝗虫靠前翅与后腿摩擦,或翅膀相互摩擦。
还有依赖视觉信号,吸引异性的昆虫。这些昆虫通常具有鲜艳的体色、特殊的发光器官,或者特殊行为。
鳞翅目的蝴蝶,雄蝶通过鲜艳的翅膀颜色或飞行姿态,向雌蝶展示雄性美。有些种类还会在特定区域“集群求偶”,通过视觉竞争吸引雌性。
鞘翅目的萤火虫,雌雄萤火虫通过特定的闪光模式交流。种类不同,闪光频率、持续时间不同。雄虫飞行时发光,雌虫在草丛中回应。
雄蜻蜓通过鲜艳的体表颜色,红色、蓝色,加上快速的飞行,炫耀速度与激情,吸引雌性。
还有一些昆虫,通过特殊的行为或“献礼”吸引异性。
雄螳螂在接近雌螳螂时,会表现出缓慢、谨慎的动作,避免被雌性当作猎物,有些种类的雄螳螂还会提供食物作为“礼物”,提高交配成功率。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雄螳螂,还会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营养,供给配偶与后代的生存。换个说法,也就是雄螳螂交配完,就被雌螳螂吃掉了。
蜜蜂的雄蜂( drones )会在特定空域组成“婚飞群”,雌蜂(蜂王)飞行时释放信息素,吸引雄蜂追逐交配。雄蜂只为繁育后代而生,一生只待与蜂王交配,不参与生产劳动。
部分昆虫通过触觉,振动身体或环境(植物茎秆、叶片)传递信号。蚜虫通过腹部末端的尾片敲击植物表面,产生振动信号吸引异性。某些甲虫在树皮上爬行时,腿部摩擦产生振动,让同类感知到。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核心目的是提高繁殖效率,确保同种个体准确识别,成功交配。这些都是昆虫在长期进化中,一代代选择与淘汰,最终形成的适应策略。一些类群的昆虫,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辅助信号,增强吸引异性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