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任务栏沉稳的渐变、圆润的按钮和细腻的阴影——对不少人来说,Windows 7 是最后一个既好用又好看的 Windows。
之后的 Windows,经历了 Win8 的极简“地铁风”、Win10 的混搭期,到如今 Win11 的圆角与毛玻璃,虽然视觉设计在“现代化”,但用户始终感觉有一种说不上的不得劲,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因为设计不统一带来的割裂感,微软自家软件、界面设计不同意,更别说第三方软件的界面风格,永远不像是一个家族。
终于微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前几天,微软宣布将分阶段开源 Windows 11 的原生 UI 框架 WinUI。
简单说,WinUI 就是 Windows 系统和软件界面的“前端工厂”——负责绘制按钮、菜单、列表、动画等视觉元素,也就是我们用户直接用鼠标点击交互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这次开源不仅仅是把代码丢到 GitHub,而是有完整计划:
1.透明化开发流程:微软内部提交会逐步同步到 GitHub。
2.允许外部贡献:开发者未来可以提交 Bug 修复和功能增强。
3.与系统代码解耦:保证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逐步释放更多核心代码。
这意味着,WinUI 不再是微软自家软件的特权,任何人都能参与,让它变得更好。
当年的“Win7 盛世”有可能重现(如果开发者给面子的话我们将得到:
1. 一致性回归
•Win7 时代,无论是系统自带软件,还是大部分第三方软件,按钮样式、字体、窗口阴影几乎一致。
•近十年,Windows 软件技术栈四分五裂(Win32、WPF、UWP、Electron…),UI 风格乱成一锅粥。
•WinUI 开源后,更多第三方有动力、也有能力使用与系统一致的设计语言。
2. 开发者门槛降低
•过去想用 WinUI,要忍受更新慢、文档闭塞、兼容性坑多。
•开源后,社区可以直接修 Bug、加功能,更新节奏有望加快。
3. 视觉体验升级
•Fluent Design、圆角、Mica 背景、亚克力毛玻璃等特效,会出现在更多软件里。
•用户切换不同软件时,界面不再像是在不同年代穿越。
当然短期内,肯定不会有什么改善,毕竟软件更新是渐进的。
但几年后,可能在 Windows 上打开一个新装的第三方软件,它的窗口样式、动效和交互与系统无缝衔接,你会意识到:这就是久违的统一感。
就像当年装上 Win7,第一次看到 Aero 特效和毛玻璃窗口时,那种“原来桌面可以这么美”的惊喜。
当然,这只是小编的畅想,最关键还得看软件厂商和开发者有没有动力跟进,毕竟微软只是开源,而不是像苹果一样强硬要求开发者使用相同的设计语言,这种情况下厂商可依旧会坚持自己画 UI(比如跨平台软件的统一外观策略,或者不想投入成本修改设计)。
Windows 用户群体巨大,过渡需要时间,生态统一可能永远不会像 macOS 那样接近 100%的统一。
但不可否认,开源 WinUI 是微软为重塑 Windows 界面一致性迈出的最大一步。
有人说,Win7 盛世不仅是因为设计,更因为一切都刚刚好——速度、稳定性、统一感、兼容性。
而如今,微软试图用开源,让那种久违的“家族感”回归。
而现在的Windows 11,可能连最基本的稳定性都满足不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磁盘空间和分区的合理规划不合理导致的。很多人装系统、更新大版本,或者安装新应用时才发现 C 盘“红了”,影响体验。
这里可以顺带提一下一个实用的思路:用分区助手安全地调整分区大小、移动空间、甚至把闲置分区整合到系统盘,让 Windows 保持充足的运行空间。
它提供了可视化操作界面和数据无损调整功能,新手也能比较放心地用,不必去记那些复杂的命令行。
在动手之前,建议先备份重要文件,再进行调整,这样就能既保证数据安全,又让你的 Windows 有一个更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