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维修人员作为设备的最后一道屏障,帮助工厂解决了各种问题,为什么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呢?
虽然许多公司的设备故障都很高,但是这个故障高真的是维修人员造成的吗?
一、设备采购:贪图便宜埋隐患
许多公司在采购设备时,往往秉持着“便宜至上”的原则,哪个品牌价格低就选择哪个,而且采购的设备种类杂多。这种采购策略看似为公司节省了初期的设备成本,但却为后续的设备维修埋下了诸多隐患。
不同品牌的设备在技术标准、设计理念和零部件规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导致维修人员在面对这些设备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点。
而且,由于设备种类繁多,维修人员需要储备大量不同类型设备的维修知识和技能,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复杂性。
例如,一家工厂同时采购了多个不同品牌的机床,每个品牌的机床都有其独特的操作系统和故障诊断方式,维修人员在处理故障时,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维修思路和方法之间切换,这无疑增加了维修的时间和成本。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排查问题,因为设备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可能较差,一个小故障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公司往往将设备故障高的责任归咎于维修人员,却忽略了采购环节的不合理决策。
二、设备使用:不当操作与过度要求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设备的使用不当也是导致设备故障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生产部门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往往忽视了设备的保养维护,对设备进行过度使用和不当操作。
他们随意调整设备的运行速度,为了更快地生产而让设备超负荷运转。设备在设计时都有其额定的运行参数和使用寿命,超负荷运转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老化,增加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
例如,一台原本设计转速为每分钟1000转的设备,被操作人员随意调高到每分钟1500转,这会使设备的轴承、电机等关键部件承受更大的压力,容易出现磨损、过热等问题,进而导致设备故障。
此外,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也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部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工艺,而设备可能无法及时适应这些变化,需要维修人员进行改造和调整。但公司往往没有给予维修人员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进行这些工作,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而维修人员却成为了这些问题出现后的“替罪羊”。
三、备件管理:因小失大影响维修
公司在备件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能不买就不买,能买便宜的就买便宜的。这种备件管理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节省了一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却对设备维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如果所需的备件无法及时供应,维修工作就会被迫中断。即使维修人员能够快速找到故障原因,但由于缺少关键的备件,也无法及时修复设备。而且,为了节省成本而购买的便宜备件,其质量和可靠性往往无法得到保证,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进一步延长维修时间。
例如,一台设备的关键部件出现故障,需要更换一个特定的备件,但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购买了一个价格便宜但质量不佳的替代备件,结果这个备件在使用不久后又出现了故障,导致设备再次停机维修。
维修人员原本可以很快修好设备,但由于备件的问题,维修工作被拉得很长,而公司却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维修人员效率低下,却忽略了备件管理不善这一关键因素。
四、被忽视的幕后英雄与应得的尊重
维修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劳动,优秀的维修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多学科知识,以及敏锐的问题诊断能力。他们就像是工业设备的"医生",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保障着生产系统的健康运行。
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与其简单归咎于维修人员,不如深入分析系统性原因,共同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起高效、可靠的设备管理体系,为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面留言与交流!
PLC经典案例与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