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计算合约如何给隐私保护上锁?

我们常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

可仅通过技术让数据“可用不可见”还不够。

谁来用?怎么用?能用几次?用错了怎么办?

这些问题不解决,数据流通就像开车没红绿灯,迟早出事。

这时候,就需要一份“数字契约”——计算合约。

什么是计算合约?

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份电子版的“数据使用合同”。

但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成代码,机器能读且能自动执行。

比如医院和药企要联合分析疾病数据。

他们事先约定:只能用某种算法查三次,结果不能带出系统。

这些规则全写进计算合约里,谁也不能改。

一旦启动,系统就按合约办事。

想多查一次?不行。换算法?拒绝响应。

一切操作,严格按“合同”来。

合约里都写了啥?

参与方是谁,清清楚楚。

要用什么算法,明明白白。

数据能用几次,什么时候失效,全都是定死的。

最关键的是,所有人都要电子签名确认。

这不是随便点个“同意”就行。

《电子签名法》说了,这种签名有法律效力。

谁反悔?谁违规?一查就能找出进行追责。

这就像签租房合同。

你不能住了半年突然说“我不想租了”。抱歉,按照合同约定需要支付违约金等惩罚措施。

数据使用也一样,一切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它怎么让数据使用“可控”?

过去的问题是:技术能加密数据,但管不住“滥用”。

有人可以调用合法的接口,反复试探,套出原始信息。

就像前面文章提到百万富翁的例子,换马甲也能比较出目标的真实财富。

计算合约不仅只保护数据“看不见”,还管住“怎么用”,堵上了这个漏洞。

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和区块链技术搭伙干活。

合约一签,立刻上链存证。

过程透明,谁都改不了。

事后想查?随时调记录,从头到尾都能回放。

三步锁死数据使用

事前

大家坐下来,把目的、方式、次数等规则,全都写进合约,约定一清二楚。

签上名,上链存档。谁也不能耍赖。

事中

系统自动执行,严格按合约办事。

多算一次?换种算法?直接被拒绝响应。

所有操作都被实时记录,全程留痕。

事后

出了问题能回溯。

谁动了数据?用了几次?结果去了哪?

一条条使用记录清清楚楚。追责有据,审计无忧。

结语:技术+规则,才是真安全

隐私保护不能只靠“加密”这一招。

再强的技术,也防不住人为滥用。

计算合约,就是给技术加上“制度护栏”。

它让数据使用从“凭良心”办事转变为“按合同”执行。

不是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是“合同约定怎么用,你只能怎么用”。

下次当遇到类似数据安全应用场景时,不妨思考一下,有没有签计算合约?规则清不清晰?出了事能不能追责?

这才是数据流通的“真保险”。

--内容参考《数据要素化100问:可控可计量与流通交易》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nhmw5e384GvxJ1hCJAkmk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