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路上走着走着,在墙上看到这样的场景
你敢凑近了仔细瞅瞅么?
图源:@羽垚
这是小虾米从墙上的小石块儿中蹦出来啦?!
谁的育婴房?
你可能在野外已经看到过这种“小石块儿”,它的块头比口香糖大,类似一小截脏兮兮的香蕉瓤。表面通常还粘着些白色粉末,显得干巴巴的,背面的白粉尤其多。连抠带抹将粉末清理干净,就能看见它黄褐色的表面布满层层斜纹,背脊下则露出两列小孔,交叉排列成拉锁样式。
放在树干上就不显眼了嘛
你若好奇,抠下来带回家,就可能引起一场“虫灾”:一段时间后,将有数十甚至上百只不及1厘米长的小螳螂蜂拥而出。没错! 这就是螳螂的卵块,也就是螵蛸(piāo xiāo) 。它背部那条“拉锁”,是一列孵化孔,小螳螂就是从这里钻出的。其实螳螂不耐冻,多数螳螂能在寒冷地带生存繁衍,就是靠这卵鞘越冬。
左滑可查看:小螂出世
图源:Pablo Ignacio / YouTube
螵蛸外表土气,内部却别有洞天。横向切开,会发现它的截面好似山竹之类的果实。最外层的“果皮”是坚实外壁。内层“果皮”质地疏松,里面满是气泡,称为泡膜层,既能缓冲撞击,又能保温保湿。
有了这两层保护,螳螂卵便能抵御寒冬和大部分寄生天敌。“山竹果肉和种子”所在的核心区域,就是卵区。长条形的螳螂卵码放整齐,有的如挂两串葡萄,有的按扇面排开,因种而异。
螵蛸生产ing
图源:Jasari / Wikipedia
螵蛸不一定是不起眼的棕色,有的螳螂能产下独特的绿色螵蛸,泡沫层厚且松软。这或许是与寄生螳螂卵的螳小蜂对抗的演化结果。越厚的泡沫层,便越能阻止螳小蜂的产卵器触及宝贵的卵粒。
异巨腿螳属Astyliasula phyllopus
这个卵鞘就很小清新
图源:Jürg Sommerhalder
若是纵切螵蛸,截面就像一沓书页,螳螂卵就夹在相邻的书页间。螵蛸的内部空间被膜板分隔成众多卵室,一两百枚卵各占一居室(前几天我们才聊过,这个家伙也是各占一居室桃子里吃出碎叶子是为什么?!知道真相的我好感动)。螵蛸外观上的层层斜纹,就是膜板的外沿。每个卵室顶端都直通孵化孔,小螳螂羽化时只要使劲向前钻,就能开启“封印”。
螳螂卵的孵化通常发生在春夏之际。小螳螂从螵蛸背侧的孵化区陆续钻出,刚开始,六足还紧贴身体,由一根“保险绳”吊着,降至半空——悬在空中、上下不着,能避免蚂蚁等捕食者的侵扰。
“窝囊版蹦极”?
图源:Wikipedia
从螵蛸垂下一定距离之后,小螳螂便马上开始一生中的首次蜕皮,从“前若虫”转变为“1龄若虫”。这时它们便有了我们熟悉的模样。稍作休憩后,它们会顺着“保险绳”爬上去,从此和兄弟姐妹分别,独闯天涯。
有些螳螂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母爱”,比如海南小丝螳的雌性,会长时间守护自己的卵,直到孵化。“妈妈”此时不会捕食自己的后代,而是静等它们陆续散开。然而一旦分别,小若虫们便不是需要呵护的孩子,而是弱小的猎物了。它们必须学会自己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活下去。
母爱:有点,但不多
长大不全变态?
和所有昆虫一样,螳螂从幼小至成年的发育过程,也是要一次次蜕皮的“变态发育”。它们的一生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蝴蝶那样的蛹期,属于“不全变态昆虫”。
小螳螂有着与父母相似的外观和习性,只是翅和生殖系统尚未发育,体型也很细小。它们捕食力所能及的各类小猎物:昆虫、蜘蛛,甚至其他小无脊椎动物,同时也面临着被更大的捕食者吃掉的威胁——这威胁有时也来自同类。
中华大刀螳正在啃一只蟋蟀
图源:Luc Viatour / Wikipedia
随着一次次蜕皮(通常是5-8次),它逐渐长大并发育出翅芽。在最后一次蜕皮时,成熟的翅从翅芽中脱出,体液充满翅脉,液压使翅完全舒展开,最终定型为薄而宽大的翅膀。螳螂的后翅有着被称为“臀域”的折叠区域,休息时如折扇般折叠收拢,飞行时则能迅速打开——就如我们展开折扇那样。
给你小小展示一下才艺(不是),这是处于戒备状态
图源:Wikipedia
和蟑螂有关系?
“巷有兮蚰蜓,邑多兮螳螂。”在人们居所附近生活的螳螂,早在汉代便被写进了诗歌。对这种造型和行为都有点古怪的虫子,民间有“草猴”、“马狼狂”等有趣的称呼。很多螳螂从侧面看去,神似昂头扬蹄的骏马,因此民间对它还有“天马”的俗称。中国武术家甚至从螳螂的动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武功,“螳螂拳”至今流传。
不是这个天马
图源:还珠格格第三部
在欧洲,螳螂平时将前足收拢、竖立在胸前的动作,被当成虔诚的祷告。它们的英文名mantis,就来自希腊语的“祈祷者、先知”一词。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纤细神秘的锥头螳螂,也被当地孩子视为“巫师”。
“祷告者”
如今在生物分类学上,“螳螂”泛指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的昆虫。这个类群全世界有超过2500个物种,在中国有160余种。尽管习性、行为大相径庭,但螳螂目其实与蜚蠊目(包含了我们熟知的蟑螂和白蚁)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螳螂和蜚蠊(蟑螂)这两类昆虫的扁平翅膀上,都有密集的网状翅脉,因而也常被合称为“网翅类昆虫”。现在看着那卵鞘是不是有点眼熟了?没错!在繁殖后代这件事上,螳螂和亲戚蟑螂都会生产“螂.zip”。(家里见到这“小钱包”,离你滋哇乱叫就不远了)
螂.zip
左螳螂,右蟑螂
右图源:ecoguardpestmanagement
螳螂必带刀?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只用寥寥二十字,就精准概括出了螳螂的形象:“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总是举着“胳膊”,姿态如骏马昂首前驱;细长脖子(前胸)、宽大肚子;两只“手”(捕捉足),四条“腿”(行走足);擅长攀援又行动敏捷;用触须替代鼻子,四处嗅闻打探。
不过,他没有专门描述螳螂的“手臂”,而这部分,其实是螳螂最经典的特征。所有螳螂都有一对高度特化的捕捉足(尽管有些种类的较细小),形态如折刀一般,“刀刃”还有尖刺。这是它们最主要的猎食工具。
带刺折刀
但反过来,有捕捉足的昆虫就是螳螂么?这倒是不成立了。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演化的力量,常常使一些物种殊途同归。同样以捕食小昆虫为生,半翅目的螳蝎蝽、双翅目的螳水蝇等,都演化出了捕捉足。
螳水蝇等也有捕捉足
图源:Dick Belgers / Wikipedia
与螳螂最像的,莫过于脉翅目的螳蛉,它们从头到尾都像一只小型螳螂,甚至也有同样细长的“脖子”和便便大腹。不过,人们还是认为捕捉足是螳螂的招牌特征、螳螂是捕捉足的经典代言螂,所以具有类似结构的其他昆虫,普遍以“螳”冠名。
螳蛉,因捕捉足被赐名“螳”姓
图源:Tomer T / Wikipedia
螳蛉长得几乎就像螳螂的缩小版。这些同样有捕捉足、以“螳”冠名的昆虫,与螳螂并无密切亲缘关系,它们的相似是趋同演化的结果。与螳螂不同的是,它们都没有螳螂那样折扇状折叠的宽大后翅,也没有分节的细长尾须。
妈妈背孩子?
同一种螳螂,通常雄性会比雌性显得更纤细、消瘦,触角和翅也更长更发达,腹节的数目也不同。还有一些螳螂,两性有夸张的体型差,比如薄翅螳,雄性只有雌性一半大。雄性即使已经完成交配,也会长时间趴在雌性背上,防止其他雄性来骚扰,因此常被误认为“妈妈背孩子”。
薄翅螳,绿色为雌性,背上的棕色为雄性
图源:Wikipedia
动画片《黑猫警长》让很多人知道了雌螳螂会将“新婚丈夫”变成食物,但这其实只会发生在部分螳螂身上,多数螳螂的交配还是能好聚好散的。
好聚头散
图源:apturedphotons
来源:博物
原标题:小虾米从墙上的小石块中蹦出来啦?!凑近吓你一跳
编辑:凉渐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