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了解到,在2025年德国科隆游戏展(Gamescom 2025)的舞台上,腾讯游戏带着其全链路AI创作解决方案VISVISE首次亮相国际视野。这款覆盖游戏美术全流程的AI工具,以“效率颠覆+无缝接入”的特点,向全球游戏行业展示了一场生产范式的变革,当3D模型蒙皮从“数天”压缩至“分钟级”,当骨骼动画制作从“周”缩短到“秒”,游戏美术的工业化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效率革命:从“人力堆量”到“AI 流水线”
在科隆Devcom游戏开发者大会的演讲中,腾讯游戏VISVISE专家曾子骄揭开了这场变革的核心:用 AI 重构美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传统流程中,3D角色的蒙皮环节需要美术师手动调整骨骼权重,单角色耗时1-3.5天,复杂服装(如裙摆、披风)的穿模问题更是需要反复打磨;而VISVISE的GoSkinning 工具通过“通用蒙皮AI模型+骨链粗预测+权重精调”技术,将自动化率提升至85%,直接压缩至分钟级完成。现场演示中,一套包含飘带元素的角色服装蒙皮,从导入模型到生成可用结果仅用47秒,且穿模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
动画制作的突破更具颠覆性。MotionBlink工具基于自回归Diffusion架构,通过预训练的动作表征与过渡模型,能在数秒内生成10秒骨骼动画,关键帧序列自然流畅,滑步、抖动等瑕疵率下降90%。曾子骄透露,在《和平精英》的实际项目中,该工具将单角色跑酷动画的制作周期从3天压缩至15分钟,且质量接近专业动捕数据。
这种效率提升并非个例。VISVISE覆盖3D模型生成、贴图制作、场景构建、渲染等六大环节,形成闭环生产管线,让“美术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成为现实,正如一位体验过的德国开发者所言:“过去我们用 80% 的时间做机械调整,现在能把精力放在角色表情的情绪传递上。”
生态适配:让中小团队也能用上“3A 级工具”
在腾讯游戏展台的互动区,VISVISE的“插件式设计”成为开发者讨论的焦点。不同于部分AI工具需要重构现有工作流,VISVISE可直接嵌入Unity、Unreal等主流引擎,无需额外开发适配模块。
“我们团队只有5个人,根本负担不起技术改造的成本。” 来自波兰的独立开发者Mateusz在体验后表示,他通过VISVISE在 Unreal引擎中生成的森林场景,不仅自动匹配游戏世界观的植被风格,还能根据光照变化实时调整材质反光,“过去两周才能完成的场景搭建,现在4小时就能出初版”。
这种“低门槛接入”的特性,直击行业痛点。数据显示,全球70%的中小游戏团队因美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被迫缩减内容规模。而VISVISE的全链路方案,让这些团队能以“轻量化投入”获得工业化产能。目前,该工具已在90多款游戏中应用,覆盖《鸣潮》《天涯明月刀》《暗区突围》等不同类型产品,甚至包括《使命召唤手游》的外包美术环节。
行业震动:重新定义 “游戏美术的价值”
VISVISE的亮相,本质上是一场对“游戏美术生产逻辑”的重构。
过去,游戏美术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 “产能堆量”,3A大作动辄上千人的美术团队,靠人力填补效率缺口;而AI工具的介入,让“创意密度”取代“人力密度”成为核心竞争力。正如曾子骄在演讲中强调的:“AI不是要替代美术师,而是让他们从‘技术工人’变回‘创意决策者’。”
从行业反馈来看,这种变革已开始显现。现场多位发行商负责人表示,VISVISE的技术可能改变游戏研发的成本结构,美术成本占比有望从当前的40%-50%降至20%以下,“这意味着中小团队也能负担3A级的视觉表现力”。
腾讯游戏透露,VISVISE计划逐步开放技术接口,未来将支持开发者自定义训练模型,适配更多细分品类需求。当AI承担了80%的机械劳动,游戏美术的战场,或许真的要转向“用画面讲好故事”的核心能力了。
在科隆展的灯光下,VISVISE的展台前始终排着长队。这场由AI掀起的生产革命,才刚刚开始书写它的行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