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天文学家石申的生活年代稍晚于甘德,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据记载,石申曾系统地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并揭示了相应的规律,阐述了二十八宿与中外官92座的121颗星的坐标位置、去极度、距星的距度以及黄道内外度等,有较为详细且精准的天文观测数据。
在历法方面,石申提出的“岁星纪年法”以12年为周期,并以“冶、乱、丰、欠、水、旱”等为预报方法,其特点是不用太岁、太阴和岁阴名称,而用“摄提格”称之。
石申在古代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将观测到的恒星和测定的坐标加以汇编,由此形成了《石氏星表》。作为天文学上的重要工具之一,星表在中外天文史上并不罕见,但石申在《石氏星表》中首次建立了完整的坐标概念,同时测定了二十八宿距星和其他九十二颗恒星的方位。在这些测量基础上,石申创造了主要由一百二十个星宿(星座)构成的精美星图,这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星表之外,石申还最先观测到太阳日珥和日冕的现象,同时还留下了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在对月亮的观测方面,石申发现了月球运行的迟疾变化和偏离黄道的运动现象,他最先提出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见解。
此外,石申还是“黄赤交角”的最早测量者,并曾对彗星进行过分类。为了表彰他在天文学上作出的重大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大众新闻记者 卢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