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星辰汇聚,构成了天上人间的投影。
数千年间,中国古人在观象中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星官体系——「三垣二十八宿」,既规范着天穹的秩序,也指引着农耕文明的发展。
观象知时,茶叙天歌。
中国天文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天文》携手霸王茶姬四川,联动江西、甘肃、吉林、山东、青海、云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0月24日起,以茶会友,共溯东方天文的诗意长河!
/星官体系的
萌芽与早期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星空不仅是璀璨的光点集合,更是一张映射人间万象的宇宙图景。其中,三垣二十八宿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观测天象的基础,亦是“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古人已经开始对星空进行系统性观察。比如河南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虎图(距今6500年),可以看作最早的星象图,其中的苍龙,白虎与后世四象如出一辙。
蚌塑龙虎图。来源 / 冯时《文明以至——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先秦时期的典籍中记载了约38个星官,约200颗恒星,这些星官几个一组,每组赋予一个名称,形成基本的观测单位。
战国曾侯乙墓漆箱星象图。来源 / 冯时《文明以至——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几位影响后世的天学家。魏国的石申,整理和观测了120个星官,编制了《石氏星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观测记录。几乎同时期,齐国甘德著有《甘德星经》,楚国巫咸氏也做了相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天学家的工作是基于不同的天学流派作出的星官整理和命名工作。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星官92个,约500多颗恒星。并且将星空划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大天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星官体系。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星官主要为《石氏星经》所包含的星官,也有少量来自《甘德星经》,这或许源于司马迁本人的天学渊源。
到了东汉时期,东汉初年的《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张衡著《灵宪》:“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微星之数,盖万一千五百二十。”张衡作为杰出代表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进行了恒星观测和星官的整理工作。他的工作在约150年后被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陈卓所发扬光大。
《晋书 ⋅ 天文志上》有记载:“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始列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并注占赞,总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并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
三国时期,吴国(后入晋)太史令陈卓完成了一项开创性工作:综合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这一体系被史家称为“陈卓定纪”,为后世星官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使用三种颜色的浑象,用红、白、黑三色分别代表石、甘、巫三家星宫。这种区分方式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也为星官研究提供了直观工具。
/星官体系的
演化与成熟
陈卓的星官体系是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主流,但他的发展有一个历程。
在早期记载完整陈卓星官体系的文献中,《开元占经》是一个集大成者,在这本书中,完整记载了283个星官,1465颗星。其中,石氏星官92官、632星;甘氏118官、506星;巫咸氏44官、114颗星;而二十八宿并辅官辅座28官、182颗星;尚有一个星官未注所属。
值得关注的是星官编排顺序: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石氏中官、石氏外官;甘氏中官、甘氏外官;巫咸氏中外官。
而在唐代所编纂的《晋书》和《隋书》中,也同样体现了陈卓星官体系的初级版本。同样在编排顺序上:中宫,星官在二十八宿之外者,二十八舍。同样是合计283个星官,1465颗星。
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的文献也有类似的记录,《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记载有:“二十八宿位次經,石氏、甘氏、巫咸氏三家星經,合赤、黑、黃星有二百三家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赤星及廿八宿一百廿一官,星有八百九星。黑星七十六坐,二百八十一星。黃星卌四坐,一百卌四星。”
敦煌卷轴 P.2512《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
这样的表述,在著名的《敦煌星图》中也有体现,如图中有赤星、黑星、空心星(黄星),分别代表石氏、甘氏、巫咸氏。
《敦煌星图》局部。
在这些三国至隋唐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星官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但此时,三垣同样是星官,和其他星官具有同等地位。
《步天歌》是系统介绍陈卓星官体系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成书时间目前尚不明确,但大约是隋唐时期。它采用诗歌体裁写成,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与传播,因而成为后世初学天文学者的必读歌诀,对普及星官知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星官组织方法上,《步天歌》首创“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划分法,将全天星官合理归类,建立起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叙述体系,成为后世星象著述长期遵循的典范。该书内容详实,不仅准确记述了星官的形状、星数及各星官之间的相对位置,还对部分恒星的亮度等特征进行了描述。正如宋代学者郑樵所评价:“《步天歌》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约或丰,无余无失,又不言休祥,是深知天者之所作”。这一评语准确把握了《步天歌》注重天文实证、不涉灾异祥瑞的科学特点,是对其学术价值的恰当总结。
《灵台秘苑》载《步天歌》(含图)
《步天歌》是整个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集大成者,在《宋史·天文志》、《文献通考》等文献中,便是以这个体系对完整的星空进行了描述。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共283星官,1464颗星,对天区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合计31个天区。每个天区包含了内部所有的星官。
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每垣都有东、西两藩星宿左右环列,形如墙垣,故称为“垣”。
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又称中宫或紫微宫,是天帝居住的皇宫。它以北极星为中心,包含37个星官,紫微垣中的星名多与皇室成员和宫廷职官相关,如勾陈、天皇大帝、尚书等。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东北方,北斗七星以南,代表天帝处理政务的朝廷。它包括20个星官。太微垣中的星名多用官职命名,如左执法、右执法、三公九卿等。
天市垣在紫微垣东南方向,是天上的集市贸易区。它包括19个星官。这里的星名多与市场贸易相关,如列肆、车肆、市楼等,反映了古代商业活动。
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实测全天星图,碑额题“天文图”,绘有1400多颗恒星,赤道、黄道、恒隐圈和恒显圈,以及银河分叉结构,錾刻在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石碑上。南宋黄裳于绍熙元年(1190年)绘制,淳祐七年(1247年)王致远勒石制成,重刻现存江苏省苏州市石刻博物馆。
二十八宿的创设最初是为了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古人选择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标志,称为“宿”或“舍”,意为日月五星停留的地方。二十八宿沿黄道和赤道分布,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方向相同。二十八宿被分为四大星区,每组七宿,分别配以一种动物形象,合称“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每个宿包含不等数量的恒星,最少1颗,最多达数十颗。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晋书·天文志》中记载,二十八宿及其辅官共有星183颗。
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形似飞舞春空的青龙。其中心宿二的红色亮星又称“大火”,《诗经》中“七月流火”即指此星。《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均记载:“东宫苍龙”,民间则有“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即苍龙。
北方玄武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似夏末秋初的蛇龟结合体。斗宿即南斗六星,民间传说中与北斗一起掌管生死大权。
西方白虎七宿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古人以为觜、参两宿状若白虎,似猛虎越出深秋。昴宿也尤为著名,即昴星团,民间也称为“七姐妹星”。
南方朱雀七宿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像寒冬早春天空中的朱雀。《史记·天官书》称其“南宫朱鸟”,井宿相当于现代双子座。
四象的划分与古代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四种颜色(青、红、白、黑)对应四个方位,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世界观。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初年古墓中出土的漆箱盖,上面已有二十八宿名称及苍龙、白虎图像,证明四象与二十八宿相配的起源年代甚早。
中国传统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在宋代基本完成了最终形态的演化。此后,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星象持续变迁、星官“分化”、旧的体系遗失更迭,伴随着西方天文学的到来,以及南天星座的引入,在明清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新型星官体系。
全天星图《京板天地全图》(局部)。来源 /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
/结语
三垣二十八宿不仅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星名、星官、“天人感应”等概念渗透到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领域。
其中,二十八宿每年在夜空中轮转一周,其升起和落下的时刻与二十四节气、物候变化,农业生产紧密呼应。
中国拥有悠久的饮茶历史。茶的生长、采制与品饮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遵循农时,与天地的节律相互呼应、共生共振。春芽随星辰萌发,夏叶在日光下迅速积蓄香气,秋茶借着露水与月光陈化香韵,冬茶在寒露和北方星宿的守护下静待来年。与此同时,茶人也循节气与星象之道,安排修枝施肥、采摘制茶、储藏陈茶、煮饮品茗,茶香与生活同频共振,形成了“星辰在天、茶香在人”的诗意画面。
星象与节气的交织,不仅为茶的品质与农时节律提供天然指导,更赋予茶文化一层“天人合一”的意境,人们在品茶之际,亦能感受到天地循环、岁月流转的和谐美妙。
《月令图》(局部),明代画家吴彬绘;以月令为序,描绘了一年十二个月中的自然景色与民俗活动。
文学作品中,星空意象也层出不穷。《诗经》、《楚辞》中已有大量星宿描写,唐代诗歌更将星象意境发挥到极致。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指狼星。
随着现代天文学发展,传统星官体系虽不再作为天文观测主要工具,但作为文化遗产仍具有重要价值。今天,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中,仍保留着中国星官的文化印记。
撰文 / 何勃亮
编辑 / 怀尘
审核 / 苟利军、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