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月全食与血月相遇,血色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从中能看出什么?

昨夜,月全食与“血月”的相遇,这神秘而迷人的血色月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古代,“血月”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是战争、饥荒或王朝更迭的预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源于对未知天象的敬畏与恐惧。然而,科学的发展驱散了神秘的迷雾,为我们揭示了其背后的物理规律。如今,我们欣赏血月,不再怀有恐慌,心中只有赞叹。它不再是一个需要恐惧的征兆,反而成为了一个天文奇观。

要理解“血月”,我们首先得从月全食说起。

月食的发生,源于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直线排列。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区域时,原本照向它的太阳光被地球所遮挡,月食便发生了。地球的阴影其实分为两部分:外侧半明半暗的“半影”和内侧完全得不到太阳直射光的“本影”。月全食就在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那一刻正式开场。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那么在月全食期间,完全置身于本影中的月球将会从我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隐匿于漆黑的太空背景之下。

然而,我们的星球被一层厚度约100公里的气体包裹着,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它,正是造就“血月”的关键。太阳光并非单一颜色的光,它是由彩虹的七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当这束白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与空气中极其微小的分子和尘埃发生碰撞,产生一种名为“瑞利散射”的物理现象。这种散射效应并非均匀对待所有颜色的光,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意味着,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更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得七零八落,布满整个天空,这也正是晴朗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

而波长较长的红色、橙色光,则更多地保持直线前进。

在日出和日落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变成橙红色,也是同样的原理。因为此时太阳光需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短波光被散射殆尽,最终能穿透重重阻碍抵达我们眼睛的,主要是那些长波红光。现在,让我们说回月全食。虽然地球直接挡住了直射的太阳光,但有一部分太阳光会从地球的“边缘”,即晨昏圈附近擦着大气层掠过。这束光在深入地球大气的过程中,其中的蓝紫光绝大部分都被强烈地散射向四面八方。

而红光部分则被大气层有效地折射,改变了原本的路径,仿佛地球大气成了一个巨大的透镜,成功地将红光“弯折”进了地球的本影区,从而照亮了身处本影深处的月球。

月球表面覆盖着富含铁质的玄武岩尘埃,这些尘埃本身并不会发光,但它们对光有反射作用。当这束被地球大气筛选并染红的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再被反射回地球,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轮颜色深邃“血月”了。其具体的颜色和亮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当时地球大气状况的强烈影响。

如果近期火山喷发剧烈,大气中悬浮了大量火山灰和气溶胶,它们会进一步散射和吸收光线,可能使月全食时的月亮显得更暗,红色更深沉,甚至接近古铜色或暗褐色。

而如果大气较为澄澈,则可能呈现更为明亮的橙红色。所以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穿过地球大气照射到月球的这缕“血光”,反过来研究我们自身地球大气的成分和状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wv1qxINl2TQzAlWGfL0RAc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