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下雨蚂蟥横行,天晴蜱虫肆虐,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他的大本营

“如果能在高黎贡山建站,一定要建在独龙江!”2022年年初,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李嵘向93岁的导师李恒汇报,中国科学院批准了在高黎贡山设立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时,这位被誉为“独龙女侠”的植物学前辈难掩激动之情。

他们所聊的地方,位于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北段西坡的峡谷,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处。

一年后,李恒去世。作为独龙江野外台站筹建工作负责人之一的李嵘,和他的同事们继承老一辈的遗志继续在深山野林中努力着。同年年底,台站样地基本建成,深林里的各种监测设备安装到位,数据采集工作也随之开始了。

有中国西南秘境之称的独龙江

一场跨越30年的科学传承

高黎贡山虽然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36%,却拥有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这里分布着中国约一半的鸟类种数、30%的哺乳动物种数、17%的高等植物种数和11%的爬行动物种数。这片生物宝库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前来探索,但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其长期缺乏系统性的生态观测研究。

李嵘的研究工作始于导师李恒的科研教诲。1990年,已过了退休年龄的李恒毅然带队深入独龙江,开展我国首次独龙江越冬考察。在当时不通公路、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极端条件下,她带领团队用8个月时间发现了80多个植物新种。出发前,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这种科学勇气深深感染了作为学生的李嵘。30多年后,李嵘接过老师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探索。“老师年逾花甲仍勇闯独龙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李嵘说。

2022年1月,当李嵘向老师报告中国科学院批准在独龙江设立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消息时,李恒欣喜不已。在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科学事业正在薪火相传。

李嵘的导师李恒,年近90岁时仍坚持出野外考察

传统的植物学家更多是“采集者”,通过野外考察收集标本和数据。而建立生态观测站意味着从“短暂访问”转变为“长期守望”,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

但是,建站之路充满艰辛。2022年4月,李嵘带队为野外台站选址。他们需要找到最具代表性的监测样地。经过艰难勘察,团队最终在海拔2200米处找到了保存最完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6块样地被选定,包括3块每块1万平方米的监测样地和3块900平方米的辅助样地。

所有这些样地都位于山腰处,草木繁盛,坡度在45度以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工作条件:一下雨蚂蟥横行,天一晴蜱虫肆虐。“从长远发展看,这几块样地最有代表性,再苦再难,也得把样地建起来。”李嵘坚定地说。

在荒野中建立科学前哨

样地建设过程中,给每棵树分类别、编序号、挂牌子的工作异常艰难。样地里共有1万多棵树,李嵘每天带队上山,一连忙了好几个月。山上没有路,队员们就用砍刀辟出一米来宽、弯弯曲曲的小路,两三个人抬一台设备,像蚂蚁搬家一样把器材往样地里运。有时为了赶进度,大家干脆晚上就在山上支帐篷过夜。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每个队员身上都有被蜱虫、蚂蟥咬过的疤痕。25元一双的高帮解放鞋成了这里的“标配”——这种鞋能更好地保护脚腕,避免蜱虫和蚂蟥的叮咬。除了虫害,队员们还要应对陡峭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45度以上的坡度让每一步都变得艰难,而独龙江地区年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雨水常常不期而至。

李嵘

到2023年年底,样地基本建成,监测设备安装到位,数据采集工作正式开始。李嵘强调:“对于野外台站来说,数据就是生命。数据积累得越多,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独龙江野外台站建立了完善的观测体系,包括水环境、土壤、大气和生物等多方面的观测项目。这些宝贵的数据正源源不断地从深山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数据库。

尽管独龙江野外台站的办公楼还没有开工建设,但已经吸引了全国18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科学考察工作。李嵘和他的同事用最朴素的装备,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守护着中国西南生态屏障的科学前哨。

工作人员在深山的原始丛林中采样(图源:中新网)

独龙江野外台站不仅是科研基地,更肩负着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数据支撑的使命,对保护区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台站的未来,李嵘感到任重道远。他表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跨境生态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将尽最大的力量,持续为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跨境保护、战略生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一手、标准化的数据支撑。”团队近期目标是用3至5年时间,完善野外实验平台,扩大监测范围,提升自动化监测水平,争取使台站早日进入国家级野外台站行列。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到此开展研究和国际合作。

站在独龙江畔,李嵘常常想起老师李恒的教诲:“植物学研究需要脚踏实地,需要长期坚持。”如今,他带领着团队在这片老师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继续着未竟的事业。每一天,他们都在与蚂蟥、蜱虫为伴,与陡坡、暴雨抗争,只为了守护这片生物多样性宝库,解开高山生态系统的奥秘。

如今,在独龙江的密林深处,李嵘和他的团队继续着日常的观测工作。他们穿着25元一双的解放鞋,行走在陡峭的山坡上,仔细记录着每一棵树的变化,收集着每一个传感器的数据。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正在为中国西南生态屏障的保护提供着宝贵的科学依据,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独龙江野外台站的故事,成为中国科学家扎根边疆、献身科学的一个剪影,也是中国生态保护事业不断前进的生动见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6o4uTesHUTJaBt1hl22Cx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