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在安徽巢湖,埋藏着一种距今约两亿多年的原始海生爬行动物——巢湖龙。1965年,巢县水泥厂的工人在开山采石的作业面发现了一块鱼龙化石,交给了安徽博物院(原安徽省博物馆),让人类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2025年正值“巢湖龙”化石面世60周年,9月10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会在巢湖开幕,来自国内外3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巢湖龙发现60周年及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演化、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及其对三叠纪生物圈复苏过程的响应”为主题开展研究成果的讨论。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汪谦慎在致辞中表示,“巢湖龙”是我国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代表,其发现与研究推动了对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理解,也为探索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关键实证。近年来,安徽开展巢湖动物群化石的系统性发掘与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巢湖在全球古生物研究格局中的影响力,推动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建东在现场为大家做了“巢湖龙发现、发掘与研究”的生动报告。1965年,巢县水泥厂的工人在采矿时,意外发现一块形状奇特的化石,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种原始鱼龙化石,被命名为“龟山巢湖龙”。更令人兴奋的是,这块化石并不是唯一的,专家学者后来又在巢湖马家山陆续发现了多种鱼龙形动物和鳍龙类化石,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早期,是目前全球已知最古老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群。
近年来,随着抢救性发掘和持续研究,巢湖地区不断有新的化石惊喜亮相。2016年,由于环巢湖矿山环境治理的需要,对原巢湖市水泥厂所属矿山马家山部分废弃采面进行了削坡治理,意外发现另一巢湖鱼龙化石层位,经过项目组35天的抢救性发掘,采集脊椎动物标本31件;2018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组织相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分别对巢湖马家山和野猪山矿山环境治理现场进行化石抢救性发掘,共计发掘海生爬行类化石61块,鱼化石15块。其中在自然层638层,发掘石方量200立方米,采集到海生爬行动物近50件;2020年,在马鞍山市和县狮子山废弃矿山治理现场,研究人员开展抢救性发掘,在早三叠世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地层中共获得各类化石标本176件,其中脊椎动物化石91件,包括海生爬行类化石42件、鱼类化石49件,进一步扩展了巢湖(龙)动物群的分布范围。
通过在巢湖马家山、和县狮子山的化石发掘,已经采集到海洋爬行类化石近400件,以及数量丰富的鱼类、菊石、双壳、节肢等伴生生物化石,进一步明确了巢湖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扩大了巢湖动物群的分布范围,极大丰富了巢湖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组成。
大皖新闻记者 于源绮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