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古生物学界、联合国机构及相关领域的中外嘉宾围绕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全球价值展开深度研讨,并共同发布《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全球价值共识》,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保护与申遗注入新动力。
兴义动物群贵州龙化石(腹视)。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兴义动物群贵州龙化石(背视)。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教授迈克尔·本顿教授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科学意义。他指出,贵州盘县、兴义、关岭三大化石群记录了约2.5亿至2亿年前地球生命从二叠纪末史上最严重生物大灭绝中复苏的关键期。二叠纪末的大灭绝导致约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生物消失,生命演化被按下“重置键”;三叠纪早期的极端环境反而刺激了新生态系统的快速演化,现代海洋生物类群在此阶段起源。“过去我们对这一时期的认知主要依赖欧洲化石记录,而贵州的发现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填补了三叠纪最早期生命复苏的关键空白。”本顿强调,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是理解现代海洋生态系统起源的核心钥匙。
关岭生物群鱼龙化石。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则进一步解读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独特价值。他以“龙”为切入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王统治海洋”的意象,生动阐释了海生爬行动物从陆地重返海洋、最终统治大洋的演化历程。“贵州的化石群为我们解开了爬行动物如何征服海洋的百年科学谜题。”江大勇介绍,盘县动物群的海生爬行动物个体较小,显示其刚适应浅海生活;兴义动物群中出现5到6米甚至20米长的大型鱼龙、长颈龙及最古老的飞鱼,标志着爬行动物向远洋扩张;关岭生物群则以完整的海百合、现代龟类祖先等化石,印证了海洋生态系统从建立到稳定的全过程。“这是一条完整的演化序列,不仅展现了生命瞬间,更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转折坐标。”
论坛现场发布《“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全球价值共识》。方春英 摄
论坛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区域办公室主任夏泽翰宣读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全球价值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总结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历史发现、核心价值及未来行动方向。
1957年“胡氏贵州龙”的发现填补亚洲原始鳍龙类空白;1995年兴义获“中国龙乡”称号;1998年关岭出土2.4亿年前鱼龙化石;2006年关岭新铺镇发现全球罕见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与海百合化石群……21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的系统研究,证实其对海洋生态复苏的关键实证意义,填补重要类群演化环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区域办公室主任夏泽翰宣读《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全球价值共识》。杨涛 摄
《共识》明确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是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构建的全球范例,关键转折阶段的全球模式地;是海生爬行动物从近岸向远洋生态演化的实证;是古海洋生物全球交流与演化的枢纽;是全球化石类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的标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保存了数量巨大、完整精美、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化石类群,包括海生爬行动物、鱼类、海百合、菊石、双壳等众多门类,是全球罕见的世界级化石宝库,对人类理解地球历史上这一非凡时期的生命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国际重要性不言而喻。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叶顺强 摄
当前,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已迈出申遗关键步伐——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23年兴义地质公园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识》进一步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研究国际化进程,并加大保护力度,共同推动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守护这一承载地球生命奥秘的自然瑰宝。
从二叠纪末的生命绝境,到三叠纪的生态重生;从科学家几十年的探索,到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正以其独特的科学与文化价值,成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地球记忆。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与保护力度的提升,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必将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一审:马思璐 二 审:蒋 杰
三审:陈 松 总监制:文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