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踏上了前往空间站的征程如今已经在轨超过150天,按计划他们将在10月份返回地球结束,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任务期。
如今,他们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近期又实施了乘组的第4次出舱任务,不仅任务进展顺利,而且很快将迎来任务的收官阶段。
这三位“老乘组”的后期任务值得继续关注,而即将发射的神舟二十一号也值得期待,即将在10月底发射这趟飞船,又有哪位航天员能够登上呢?女指令长会不会出现呢?
先说答案,这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女指令长恐怕并不会出现!
我国目前已经公开亮相的女航天员,一共三位——王亚平,刘洋,王浩泽,巧合的是在9月19号这一天,三名女航天员齐刷刷的公开亮相了。
一位是在北京的一场发布会,上侃侃而谈一位则是在长春的空军活动中分享自己的逐梦故事,另一位则是回到了母校讲述太空历程。
通常来说,近期要执行任务的乘组成员通常都会在正式任务执行前的数个月内,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医学隔离。
飞行前的每一天都在医监医保、地面人员的密切管控下开展模拟操作、身体监测、以及应急预案演练等各种飞行前准备工作,甚至连饮食和作息都会被精确安排。
所以,此时她(他)们不太可能会进入公众视野,而是彻底按下“隐身键”,以防出现任何轻微的意外导致整个计划受到影响。
因此,缺席是最可靠的信号!而参加公开亮相活动,“集体营业”几乎可以等同告诉大家——在接下来的任务中不会参与!
当然,由于王浩泽刚刚执行了神舟十九号任务,今年4月才返回地球,身体还是恢复期,短时间内执行飞天任务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公开亮相也情理之中。
可很多网友开始不淡定了:“王亚平、刘洋呢?”甚至直言,难道又是纯爷们组合?为什么女指令长迟迟不给安排指令长身份?
要知道我国对于女指令长的呼声是相当高,王亚平刘洋两个人作为第2批航天员,已经纷纷执行过两次太空任务。
王亚平在2013年就当上了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他又与翟志刚、叶光富共同执飞了神舟十三号任务,成为我国首位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刘洋就更早了,他在2012年就成为了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在2022年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她二度飞天,稳稳撑起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潴留。
这样的资历,如果放在美国NASA,早就当之无愧的入选指令长资格了,可是在中国她们却迟迟没有获得机会。
公众的热切期待可以理解,但航天任务从来都要讲究客观规律,并不是说“呼声高”就能够飞天的!
每一名航天员的选拔都要经过心理、生理、团队配合程度等诸多因素,尤其是对于女航天员任务要求则更显苛刻。
女性在身体素质、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等方面都明显略逊于男性,这使得她们需要经过更为严苛的训练才能够脱颖而出。
其次,上太空需要应对强烈振动以及超负荷重力加速度的冲击,特别是在太空中还有辐射伤害、失重适应,对于女性的身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此前的航天员选拔大多都是要有飞行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这类人员女性的比例也明显更低,也进一步压缩了候选群体的人数。
事实上,王亚平刘洋等人早已具备丰富的太空经验,出舱经验也已经具备,完全有能力胜任带队飞行的工作要求。
但是毕竟航天任务要确保万无一失,指令长的身份不仅涉及资历、综合技能还要有统筹大局的素质。
王亚平说过一句话:“训练标准男女都一样,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温柔一点。”
我国为了稳妥起见,也较为谨慎,所以才一直安排男性航天员担任这一岗位。
不过女指令长航天员的出现不是可能性问题,而只是时间问题,距离她们真正执行任务估计会很快到来。
很多人也在关注女航天员在太空驻留那么久,怎么保护隐私呢?
事实上,我国在空间站的建造阶段就已经充分地把人性化因素考虑在其中。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设置了多个睡眠区,而且都是独立的,虽然每个睡眠区的面积都不太大,但是对于每一名航天员都能确保一个安静独立的个人空间。
对于长期执行驻留任务的女航天员来说,这就相当于一个私人小卧室,有效营造了一个“私密基地”。
除此之外,在卫生设施方面,空间站也有效保障,太空马桶的设计既考虑了男性航天员的生理结构,也考虑了女性的需求,避免了女航天员在基本生活环节上陷入尴尬。
可以说,太空就像一个“合租精装房”,床位、厕所都提前备好,每个房间都具有独立属性,人性化的设计有效确保了休息区、卫生区、工作区等各个区域的合理性。
在今年2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已对外公布,今年度的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人员已经确定。
目前神舟二十号三名航天员,即将踏上返回地球的征程,而二十一号航天员人选也将在任务发射前公开亮相。
不管最终入选的人员是谁,但可以基本确定——仍将是“老带新”的模式,而且执行过神舟十五号任务的张陆呼声非常高,大概率他将担任指令长身份。
中国航天仍在稳步前进,不管谁能入选,都代表着我国空间的任务正在接力前行。
最终人选悬念很快就将揭晓,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