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拖了 10 年 vs AI 一周搞定!开发类工作即将大洗牌,但所有人都还没准备好

以下文章来源于算法爱好者,作者小蒜

前段时间,Reddit Claude 频道的一个热帖,贴主是个程序员,分享了他对 AI 编程工具的看法。

开发类工作即将迎来大洗牌,但所有人都还没准备好

跟 Claude Code(Max 模式下的 Opus 4)深入接触后,我得说些大实话:

△ 它已经能 100% 独立写代码了。不是辅助,不是帮忙,就是纯自己搞定。今年这才刚到年中。

△ “Python 开发”“React 开发”这种说法早就过时了。往后我招人,不会看你会什么语言,只看能不能解决问题:管它用什么技术栈。语言壁垒已经彻底没了。

△ 现在问“我该学哪种编程语言”基本是白问。真正重要的技能是系统设计、架构搭建、DevOps、云计算这些能区分初级和资深工程师的东西。这些才是核心。

△ 设计这行呢?悬了。Figma Make(还在测试阶段!)靠着 Claude Sonnet/Opus,已经能做品牌标识、UI 设计,甚至能做出能直接上线的漂亮网站。说实话,我都在想,一年后我可能根本不需要设计师了。

△ 几个月前,觉得 Cursor 一个月 40 美元都贵。现在我给 Claude Max 付 200 美元,都觉得跟白给似的。以它现在的能力,就算收 500 美元我也乐意。Opus 5 说不定能直接把上限捅破。

△ 上周我干了件拖了 10 年的事:一周内做出了一个生产级别的桌面应用。代码审过了,干干净净,还在 Launchpad 上发布了版本。UI/UX 和性能?比市面上多数头部产品都好。就一周,我人都傻了🤯

△ 效率直接上天了。以前要花好几个月的事,现在一周就能搞定。未来的人,怕是天生就带着这种超强效率的“进化优势”吧。

贴主还在末尾号召来其他同行来分享的想法。

网友留言

原贴留言也挺热闹的,摘译几条:

brahlame:

作为一名架构师级别的工程师,我听过最精辟的观点是这样的:

“我 90% 的技能如今分文不值,而剩下 10% 的价值却翻了 1000 倍。……比如,拥有清晰的愿景、能为实现愿景设定里程碑、在推进过程中把握设计方向以保持或控制复杂度——比起‘我知道在 Rust 里该在哪放 &、* 和括号’,这些能力现在的价值被极大地放大了。”——Kent Beck

Electronic_Exit_Here 留言:

我是个老开发了,记得以前有个叫 TogetherSoft 的工具,能在设计层面规划软件,还能把代码和设计同步起来。当然,具体代码还是得自己填,但框架重构起来特别方便。那时候感觉这玩意儿简直是革新,后来 UML 不火了,它也就慢慢没人用了。

最近用 Claude Code,感觉那套思路又回来了。我不用再死磕代码细节,重新开始从设计层面思考问题。一想到以后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设计上,只需要简单看看代码就行,就特别兴奋。这让我确信,老一套的做法真的该翻篇了。

不过还好,你还是得清楚自己到底在干嘛——这点让我挺欣慰的。

Mokaba 留言:

我一直在大量使用,也认同它的表现确实很惊艳。但要让它发挥最大效用,你得明白它在做什么,并且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它。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有个后端开发,等不及 UI 部分的工作,就自己用 AI 做了。结果功能倒是能跑,但代码简直一团糟——完全没考虑无障碍性,不支持多语言本地化,把一堆功能硬塞进单个难以维护的组件里,还有其他好几个基础性问题。而这位开发者根本没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修正对我来说挺简单的,但 Claude Code 却反复陷入循环,就是搞不定。关键差异在于专业能力,它能放大你已有的知识储备,但仅此而已。

没有这个基础,你或许能做出个简单的应用,但放到庞大复杂的代码库里,很可能会引入一些你连识别都识别不出来的问题,更别说调试了。

(注:本文翻译是交给大模型完成的)

- EOF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9CiDUvOq-I9WtdamOebdAi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