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陈晓识
日前,中国东航武汉公司飞机性能工程师孙小见牵头研发的“国内航路分析管理系统”,荣获“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并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该系统是科技创新、以数字化赋能航路管理,利用程序替代人工解决国内航路分析难题的运用,成为航司高效管理航路数据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该系统的价值在实战中得以验证,以今年6月成渝地区航路大调整为例,涉及30余条在飞航路,41张相关应急逃生静态图的分析,以往1个经验丰富的性能工程师至少需花费1周的时间,利用该系统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全部工作。
资料图片(通讯员供图)
系统赋能,为航路管理解决难题
数字化创新的成功,往往始于对基层业务痛点的精准洞察。
过去,公司的性能工程师每28天就要面对一轮覆盖东上航全球航线所涉及的近150张应急逃生图集的数据更新。上千条航路数据、数千航点的应急逃生图集维护,以往依赖人工逐一核对的航路分析工作。人工核对模式强度大、耗时长,被比喻为“在千里铁轨上检查每一颗道钉”。
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引领下,东航武汉积极支持科技赋能业务,鼓励一线创新。在此背景下,拥有性能与计算机跨学科背景的工程师孙小见牵头成立团队,得到了公司大力支持。经过研发、实验与迭代,成功开发“国内航路分析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比对与智能研判,将原先需数日完成的航路检查工作压缩至分钟级,显著提升了航路管理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
智能研判,为航班放行决策提供支撑
除了效率提升,系统的进一步价值在于为航空安全赋能。
“航路是否‘双向可通’,是航班放行前的重要一环,关系到紧急情况下飞机能否能及时返航或改航。”东航武汉运控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往,飞机需进行备降、改航时,是否“双向可通”要靠飞行签派员对航路所涉及的航图进行人工筛选,逐段比对后作出判断,十分耗时耗力。
如今,“国内航路分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提取并进行自动比对,即时生成判断结果,大大提升了判断的可靠性与及时性,为机组在特情下返航、备降提供可靠决策支持,成为航班起飞的“智能安全锁”。
快速响应,为空中特情处置争分夺秒
空中特情发生时,快速生成应急避险路线至关重要。飞行员需迅速搭建地空支持平台,在飞行签派员的全力支持下尽快确定应急避险路线,确保飞机平稳落地。
在通常情况下,接到空中特情报告后,飞行签派员要结合飞机机型、氧气系统、飞机状况等信息进行研判,搜索相关图集发送给飞行员,再由飞行员核对图集,对相关航段进行组合,最终形成应急避险路线。
而“国内航路分析管理系统”,实现了精准运用计算机模型帮助飞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找到应急避险路线,在结果科学准确的情况下,大幅缩短了人工核对、航段组合等时间,争取了宝贵的应急响应时间。
“将安全管理从‘人脑经验驱动’转向‘系统智能决策’,这就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质变。”运控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套航路应急逃生管理办法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国内航路分析管理系统”项目成功,是东航武汉数字化转型与一线智慧深度融合的例证。目前,东航总部也已将其整合到性能平台,在测试完成后将在整个东上航国内外航线分析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通讯员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