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科学如何塑造世界?

科学如何塑造人类的未来愿景?尽管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在不同人手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但它是否具备启发灵感与激发想象的特质?是否能助力我们构建对未来的构想?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常称,登月这一科学使命曾激励了一代人,彼时一切都围绕 “明日之地、未来之境” 展开 —— 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科学技术的启发吗?

对此,人们认为科学并未真正塑造人类的未来愿景。未来,实则由富有远见的个体与流行文化共同塑造。科学不曾赋予马丁・路德・金那样的言辞力量:“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以肤色,而以品格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 科学也不曾催生约翰・肯尼迪的壮志豪言:“我们选择在这十年间登月,并完成其他伟业,并非因为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 这个目标将凝聚并检验我们最卓越的精力与技能,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不愿推迟,且决意战胜,其他挑战亦复如是。”

这些技术成就的达成固然离不开科学(至少科学为其提供了助力)。但塑造未来的并非科学,而是我们人类自身。如今,世界上多个国家都拥有原子弹 —— 若在特定情境下引爆,世界可能在数分钟内陷入火海,核浩劫将随之而来。我们为何至今未自我毁灭?因为求生本能驱使我们寻找战争之外的方式解决分歧。科学为我们提供了选择,但最终是世界人民与各国领袖做出了 “以谈判替代全面战争” 的决定。

科学是当代远见者可借助的工具 —— 他们依托当下的科学思想、最新的科学理论与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构想更美好的明天。但归根结底,这类未来愿景掌握在个体手中,而非科学手中。

这本质上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印刷术的发明是否曾启发世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但印刷术最终是被远见者用于更高效地传播其理念。无线电、电视与互联网的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

科学的进步为世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发展。此刻,你的口袋里或许就揣着一部设备:它能在几秒内帮你连接地球另一端的人,还能让你获取几乎所有人类曾产出的知识(无论真伪)。综合来看,你的手机比阿波罗登月计划所用的计算设备更强大、计算能力更强。而在几十年前,智能手机还会被视作 “魔法造物”。

科学、哲学思考、流行媒体、当下的世界事件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助力当代远见者构想未来。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些 “工具” 在塑造未来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我认为,它们扮演着 “被动角色”,最终由人类的思想主动赋予其意义与方向。

本文转载自 雪兽软件

更多精彩推荐请访问 雪兽软件官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zbuDo2CXzxmfgg_o7FDWC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