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成果展示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持续开展,活动通过优秀学员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成果。
成果交流:
以科研实践成果为纽带,呈现人才培养全貌
活动期间,来自北京后备人才计划的优秀学员分享参与科研实践的心得及成果。科研实践覆盖机械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与在场青少年展开交流研讨,展现了青少年创新潜力。
在成果交流环节,多位学员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实践与感悟。北京市大兴区第二中学李佳萱介绍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震救援车设计,重点阐述北斗导航路径规划与可变形麦克纳姆轮的地形适应能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佳菁以透明超疏水薄膜研发为例,探讨从天然生物特性中汲取创新灵感的材料设计路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殷铭则围绕耳道异物提取术弹簧连续体机械,讲解其针对儿童耳道S弯结构的精准设计与内镜整合方案;此外,北京市大兴区第二中学张祎的锂电池充电监测安全箱,以及张亚左、蓝江润、刘君阳团队开发的AI情感化导览系统,也分别从能源安全与智能交互角度展现了青少年在机械优化、实验流程、仿生材料与模块整合等方面的深入探索。
李佳萱分享地震救援车设计理念
殷铭讲述耳道异物提取术弹簧连续体机械设计理念
张祎围绕锂电池充电监测安全箱分享研究思路
经验分享:
朋辈引领,激发科研兴趣
往届后备人才计划学生结合自身课题经历,分享了其从选题、实验到成果总结的完整科研历程,这些贴近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为在场的学生们提供了真实可感的科研启蒙实践。在成果分享结束后,大家就分享的科研成果进行探讨。这种朋辈之间的经验传递,不仅让科研训练变得具体可感,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追求科学的种子。通过聆听同龄人的真实故事,学生们对科学研究建立了更全面的认知,既看到其中的挑战,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更有信心地迈出属于自己的科研第一步。活动现场洋溢着的热情交流与思想碰撞,充分彰显了后备人才计划优秀学员的朋辈引领在激发青少年科研兴趣方面的独特价值。
科研实践交流分享
成果展示活动不仅是后备人才计划学员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跨校跨域思维碰撞的“成长平台”。青少年在分享中梳理科研逻辑,在研讨中借鉴创新经验、深化科研认知。未来,后备人才计划将持续优化培养机制,继续完善“培养——实践——成果”的人才成长链条,联动更多高校与基地校资源,为青少年搭建更广阔的科研实践与交流平台,助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