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曾3次到访成都 中国人课本上的科学家珍·古道尔去世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当地时间10月1日,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因自然原因溘然长逝,当时她正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美国巡回演讲。

许多中国人对珍的初印象,或是高中《英语》(必修四)里,她带着学生们探秘雨林的身影;又或是八年级上册《生物》书上,她与黑猩猩交流的模样。这个26岁勇闯热带雨林,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羁绊:1998年至2024年间,她17次访华,3次将足迹留在了四川成都。

黑猩猩造访珍当时所在的营地。图源央视新闻

她的发现让人类重新定义人类

珍从小就向往非洲,“别人都嘲笑我,但妈妈支持我的梦想”。1960年,26岁的珍带着在英国做服务生和秘书积攒下来的积蓄,与母亲进入非洲坦噶尼喀的冈贝河野生动物保护区。

她对黑猩猩进行三个方面的观测研究,其研究结果颠覆了体格人类学领域的传统观点。这三个方面成就分别是:黑猩猩的肉食行为(过去人们一直以为黑猩猩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黑猩猩会使用工具(将植物茎秆伸进蚁穴探测),并制作工具(从植物茎秆上除去树叶),这些行为本该是人类预谋性行为的独有特质。

珍在非洲的生活除了黑猩猩,就是满页的数据和图表,看上去重复单调,但她却说:这是一段无可比拟的好时光。为了取得黑猩猩的信任,珍把自己当成一只黑猩猩:吃黑猩猩吃的果子,像它们一样爬树,在山林里露宿,模仿黑猩猩的叫声和动作……在给家人的信中,珍兴奋地写道:平凡如我,竟然能在这里做我想做的事,置身野外,睡在星空下,看着所有的动物,山区和森林就是我的家。

15个月过去了,黑猩猩们终于对她习以为常。珍能认出每只黑猩猩,还给它们取了名字:白胡子大卫,个性冷静,有威严;巨人,是黑猩猩的首领;麦奎格先生,虽然年老,却喜欢打架;芙洛,蒜头鼻,耳朵缺了一块。因为与猩猩零距离接触,珍有很多珍贵的发现。比如珍看到白胡子大卫用一根树枝,勾出洞穴中的白蚁,这个发现推翻了之前一个错误的推论:只有人才懂使用工具!

这一发现在恪守“人类才是唯一的工具制造者”的人类学研究圈中激起了轩然大波。珍的这项重大发现让当时著名生物学家路易斯·李基感到无比兴奋,在给珍的信中他这样写道:“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工具’和‘人类’的相关概念,或者把黑猩猩接纳为人类的一员。”这是人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它标志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理解上了一个重要新台阶。另一个值得记住的有趣观点是,不管有没有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这三个重大发现都是珍在开始野外考察之初的四个月内完成的。

出于她的研究和对世界贡献,美国《时代》杂志称其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她曾获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此前该奖项仅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两人获得过该奖。英国媒体更是称呼她为“奔走的特雷莎修女”。

珍·古道尔 图源央视新闻

一年300天的时间在路上

1986年,一次会议改变了珍·古道尔的人生轨迹。在飞往会场的飞机上,她俯瞰贡贝国家公园,震惊地发现公园外围的森林已被砍伐殆尽,成为一片生态孤岛。她猛然意识到,仅仅研究黑猩猩无法保护它们,必须走出丛林,唤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她创立了珍·古道尔研究会,在全球推动以社区为中心的保护项目。

珍·古道尔一直在为宣传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世界而奔走全球。她说“我的家在飞机上”,每一年她会花费300天的时间在全世界演讲,剩余的65天与妹妹朱迪住在英国伯恩茅斯的老宅里。

她说:“如果我想让持不同看法的人改变观点,我不会摆出比别人高明的样子。你必须用心去交流。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做这件事。”

1998年到2024年间,珍先后17次访问中国,上百次演讲、几百场会议、数不清的采访和交流……她还曾3次来到四川成都,“我喜欢森林,我很高兴看到成都人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绿化,这座城市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多。”珍·古道尔参观过锦江和成都的一些有机农场,她称赞成都人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动物也是有个性、头脑和感情的;人类只是奇妙动物王国的一部分,而非一个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的物种。”珍·古道尔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GMhhYoevlOv0jmXb5NBZJ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